冀中南地区是指
河北省省内位于京津以南的地区,包括
保定市、
石家庄市、
沧州市、
衡水市、
邢台市及
邯郸市六市全部及
廊坊市一部分(除北三县),面积9.04万平方公里,人口5427.05万,与北京、天津、唐山、北三县、
秦皇岛市同属
海河平原,分布于河北省中部及东南部地带,主要由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海河流域贯穿全境。冀中南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天津港、
黄骅港的经济腹地。
地区简介
本地区北邻京津,西依
太行山,东临
渤海,有黄骅港等重要港口;南面接
鲁西北、豫北。京广、京沪、京九三大铁路纵贯南北,拥有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等航空门户,京石城镇走廊位于区内,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自然地理
冀中南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属
海河流域的
子牙河、
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不存在
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问题。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体水污染情况较为严峻。自然灾害危险性较低,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
历史文化
三皇五帝时期
冀中南地区历史悠久,在全区各地,遍布着早期人类的遗址。
保定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曾“北逐
荤粥、合符釜山”。
釜山广域市究竟在何处?多年来众说纷纭,文史资料中重点推举的釜山就有四五处。几年来,相关人士经查阅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物、地理、民俗等资料,专家座谈论证,初步认为徐水釜山遗址很可能是黄帝“合符釜山”之地。有专家认为,釜山是我国大统一的开端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源。
河北省保定市
高阳县是人文始祖初国之地,《
史记》载:“黄帝崩,葬
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也”。颛顼,上古帝王,系
黄帝之孙,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旧城村,周围九里。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是继黄帝建都
涿鹿县之后的远古第二故都。
保定市顺平则是帝尧故里,而河北唐县则是唐尧最早的
首都。尧帝,史称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公元前2297年(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正月十五日诞生于伊祁山尧母洞。后人为纪念尧帝,在伊祁山上建庙立祠,经多代重修和续建,逐步形成了以太子庵为中心的古建筑群,每年的
正月十六和七月七日,附近州县的黎民百姓及朝廷命官,都要上山朝拜,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顺平人仍称伊祁山为
尧山。
伊
祁山是尧的诞生地,也是
中原地区民族的始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
汉书·艺文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
皇甫谧《
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徙
太原市,及为天子都
尧都区,此皆在
冀州之域,故曰:唯彼陶唐,有此冀方。”
郦道元在《
水经注》的寇水注中,对尧生于完、唐、望一带做了详细的考证,而现代著名古史专家
徐旭生先生在《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一书中,也坚信帝尧生在这一带,其实就是生在完县(顺平旧称)。
冀中南地区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
赵国和
燕国,所以
河北省又被称为燕赵之地,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商,建立
周代。周朝分
西周和
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
分封制,冀南平原有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邢国和燕国。
邢国位于冀南,
首都为现在的
邢台市。1991年,邢台市南小汪遗址出土西周时期甲骨文,此后,又在该地区发现鼎、爵、等青铜器。1995年,邢台市葛家庄出土西周时期鼎、等青铜礼器。1978年
元氏县出土西周早期“臣谏簋”,记载了邢侯与戎人作战的史实。
燕国位于冀北,
燕山脚下,是控扼北方民族南下,东西交通咽喉要冲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史记·燕昭公世家》“昭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姬发之灭纣,封
燕昭公于北燕。”北京
窦店镇琉璃河镇村
西周公国早、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
上铸有“匽侯”铭文。与此同时,在墓地的西侧发现了
西周早期的城址,应为西周早期燕国都城遗址,是为“上都”。其后,
燕昭王时期,营建下都,即为
易县所在的“
燕下都遗址”。
冀北山地燕山南麓,仍为商时期形成的方国无终、令支和孤竹等诸侯国;
燕山以北
承德市地区则为辽西地区东胡族的势力范围。冀西北山地仍属于
蒙古高原的
西岔文化,到西周中晚期,农业为主导的生业方式逐渐退居本地,游牧人群南下,游牧文化登上了历史舞台。
东周时期诸侯国林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许多新诸侯国。在众多的游牧民族中,以戎、狄族最具影响力。狄分赤狄、白狄和长狄三个大的部落,每个部落又包括多个部族形成的小部落。冀南平原中部沱河流域,为白狄族的活动范围,形成了肥、鼓﹑鲜虞、仇由四个小诸侯国。其后,仇由、肥和鼓被晋所灭,只剩下鲜虞一支,约在公元前506年前后,建立
中山郡。公元前376年,韩、赵、魏
三家分晋,
赵国占据
晋国大部及冀南平原南部。从此,冀南平原形成燕、中山、赵三个国家,
燕下都遗址、平山中山古城、
赵邯郸故城为其代表性文物遗存。公元前296年,
赵灭中山之战。前228年,秦灭
赵国。前222年,秦灭
燕国。
东周时期,冀北山地
燕山以北为东胡族文化区;燕山以南,燕国东扩,占据
冀东地区。冀西北山地则是山戎文化分布区。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山戎族即演变为后来的匈奴族。
先秦和秦朝时期
中原地区有确切纪年的朝代是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
夏朝。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姬发灭商,建立了新的王朝——
周代。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是从周朝开始的。
周朝分为
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770年
姬宜臼将
首都迁至
洛邑(今
洛阳市)始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
春秋和
战国两个时代。
西周时期,广置封国,今冀中南境内的较大封国北有
燕国,南有
邢国。到了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至前476年),奴隶制行将解体,封建制孕育待生,王权衰落,邦国林立,诸侯国有一百多个。
经过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到了东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主要诸侯国只剩下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国,即所谓“战国七雄”。其中在冀中南建都的北有燕国,南有
赵国,中部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狄人建立的中山王国。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
中原地区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在冀中南境内陆续设置了
上谷郡、
渔阳、右北平、
广阳区、
邯郸县、
巨鹿县、代、
恒山等八郡。
汉唐时期
汉朝,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冀中南北部主要属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属
冀州,豫州刺史部。
汉代以后,
幽州、冀州、
河南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在冀中南境内,历魏、晋、
南北朝而不改。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文帝废郡置州,以州直接辖县。到
隋炀帝时,又更州为郡,以郡统县。郡治在冀中南的有恒山等14郡。从隋朝始,冀州、幽州作为一级政区之名消失于史籍。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势将全国分为十道。今冀中南地区辖域主要为
河北道。
唐朝灭亡以后,形成“
五代十国”。当时
河北省境内的中南部,先后为梁、唐、晋、汉、周之属地,北部则主要为契丹辽政权。
宋元明清
宋朝初年,曾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今冀中南地区主要属河北路,后来又分为
河北东路和
河北西路两个行政区。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市)附近的今冀中南全境为“腹里”地区,归中央中书省直辖。
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改
北平市为京师,今冀中南地区归京师管辖。
清朝继续实行行省制度,冀中南隶属于直隶省。
民国以后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直隶省改称
河北省(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旧京兆地方20县划归河北省,冀中南境域主要属河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于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
1949年8月,成立
平原省,将
河南省的
武安市、
涉县、
临漳县三县划归
赵都,将河北省的
南乐县、
清丰县、
濮阳市、
长垣市、
东明县五县划归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将原属于河北省的南乐县、清丰县、阳县、长垣县、东明县5县划归河南省,冀中南地区仍属于河北省。
河北省曾以保定、
北平市、
天津市为省会,196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迁至
石家庄市。
区位优势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壮大京广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提升冀中南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增强
石家庄市、
保定市、
邯郸市、
邢台市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由防护林、城市绿地、区域生态水网等构成的生态格局。
区域发展
地域范围
冀中南、
鲁西北、豫北同处华北平原腹地,包括
黄河以北、
太行山以东、
燕山之南、
渤海之西的区域。
鲁西北是指
山东省省内位于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不包括邹平县和
博兴县)3个地级市,以及
济南市的
商河县、
济阳区和
东营市的
利津县及
河口区。
豫北是指
河南省省内位于黄河以北的
安阳市、
濮阳市、
鹤壁市、焦作、
新乡市5个地级市及
济源市1个省管
县级市。
同源关系
冀中南、豫北、鲁西北三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万,人口以
汉族为主,语言主要有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晋语邯新片。三区地势中东部以平原为主,西部是
太行山山脉,背山(太行山)面水(
渤海),地势平坦,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冀中南、
鲁西北、豫北三区域紧密相连,三区域作为整体北靠
燕山,西依太行山,南滨
黄河,东临渤海,具有天然地理同源性。早在远古时期,三区同属
冀州,位居九州之首。在隋唐时同属
河北道、宋代同属河北路、元代同归中书省直辖,所以三区也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
经济发展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三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区内既有京广、京沪、
京九铁路,
京港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青太高速铁路,又有
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中线纵贯南北,还有
黄骅港出海口,因此交通发达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区内大致分为沿海经济带和平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主要以黄骅港、黄河三角洲为中心,平原经济带以
京广铁路为轴,以
石家庄市为中心,包括
保定市、
邯郸市、
邢台市、
新乡市等城市。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省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涵盖鲁
西北,并提交国务院批准通过;
河北省针对冀中南地区提出了冀中南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也提出了
中原经济区建设,涵盖豫北地区,这样三区都有了政策的支持,加上河北省为了振兴经济,特别扩建的
黄骅港,为冀中南、
鲁西北、豫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
冀中南地区是河北省的主体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京津冀地区同属京重地,濒临
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加之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三省市整体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