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断想
软科学断想
作者介绍作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现代化与科学学》、《论战略开究》、《软科学》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等。
作者介绍
冯之浚,1937年生于北京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科毕业,改攻管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福利研究会副会长,北方交通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现代化与科学学》、《论战略开究》、《软科学》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等。
作品目录
目录
前言
软科学
1.软件指挥导演和软科学
2.软科学要有硬功夫
3.软科学与法制
4.任重道远的中国软科学
5.科学自身的反思――科学学
6.科学学60年
7.科学学在中国日趋成熟
8.软科学的自身修炼
科技政策
9.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0.科学究竟是什么?
11.科学结构和科学分类
12.分支学科
13.边缘学科
14.综合学科
15.横向学科
16.普赖斯的指数增长率
17.科学流派有益学科发展
18.科研合作的典范:BCS
19.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0.科技与生产的关系
21.科学中心的转移
22.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研究
2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
2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要点
25.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企业
26.民营科技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27.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8.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
29.加快建立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迫切性
30.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创新系统的政策选择
32.技术创新的类型
33.森谷正规的寓言
管理理论
34.管理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35.现代管理的横向分工
36.现代管理的纵向分层
37.层次结构是一种优化结果
38.管理与觉悟
39.《圣经》与《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40.决策的类型与环节
41.决策行动四要素
42.决策程序的八个阶段
43.追踪决策的四大特征
44.领导者的决策修养
45.领导决策与专家决策
46.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47.一致决策与求异决策
48.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49.智囊团的由来
50.稷下学宫学风
51.现代智囊团
52.“场”与“粒子”
53.见贤思齐 知贤而亲
战略研究
54.战略研究的兴起
55.全球战略研究
56.“增长的极限”模型
57.经济增长战略研究
58.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59.当代发展战略的趋势和问题
60.提高战略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
61.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研究
6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见识”
63.可持续发展与文化
64.可持续发展与法治
65.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66.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67.企业战略制定的原则
68.企业战略的评估
69.预测技术是战略研究的支持系统
70.预测研究的三大特征
71.预测的可检验性
72.预测研究的理论基础
73.预测原则
74.预测精度
75.预测技术的选取
76.预测技术的类型
教育改革
77.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78.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79.知识量短时间的猛增现象
80.“仓库理论”遇到挑战
81.智能教育
82.知识会不会老化
83.终身教育
84.通才教育
85.管理教育
86.教育的经济功能
87.发展教育与精神文明
88.高等教育与科学创造
89.发展教育与干部培养
90.高等院校是智囊团
91.教育先行要落实
92.加快建立教育宏观监控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
93.机遇也是一种资源
94.我国发展的机遇分析
95.我国发展机遇的回顾
96.“政策含金量”与“制度含金量”
97.“异军突起”臆解
98.要重视改革的整体效应
99.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八大因素
100.产业政策的整体优化
101.产业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102.优化产业结构的六大关键因素
10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04.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05.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06.区域经济三要素――口腹心
文化研究
107.文化的类型
108.文化的记录功能
109.文化的认知功能
110.文化的传播功能
111.文化的教化功能
112.文化的凝聚功能
113.文化的变革功能
114.文化的融合功能
115.马克思以前的文明观
116.马克思的“文明”观和它的发展
117.器物文化与科学发展
118.制度文化与科学发展
119.观念文化与科学发展
120.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
121.企业文化的特征
122.企业文化的功能分析
123.中国现代化的世界影响
124.先化人,后化物
125.“志高而扬赞”kd
12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127.对外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28.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个阶段
129.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
130.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
131.中国传统文化的“执中”思想
132.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同之辨”
133.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
134.我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135.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艺术?科学?哲学
136.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137.系统与结构
138.“朦胧”与清晰
139.由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对中国艺术的赞叹所想到的
140.汤川秀树的“源氏情绪”
141.朦胧的思想容量
142.形式的朦胧
143.黑格尔说朦胧
144.古代科学处于朴素阶段的“模糊”
145.精确是近代科学的宪章
146.人们在追求精确的过程中遗忘了些什么
147.大科学时代的主旋律
148.“模糊”概念的普遍性、科学性
149.模糊方法的优越性
150.“满意”优于“最优”
151.哲学与“混沌”
152.哲学“科学化”
153.哲学的迷途
154.东方哲学的魅力
155.老子“道”与伊曼努尔·康德的“模糊观念”
156.艺术、科学和哲学内在统一性
157.人类知识共同体分裂的巨大危险
158.重建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性
159.艺术、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160.文史哲统一在杰出人物身上的体现
附录 冯之浚同志已发表的主要著作
编后记
参考资料
冯之浚同志逝世.新华网.2023-03-15
目录
概述
作者介绍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