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位于衣锦坊,始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由
福州市、
永泰县、
闽清县、
闽侯县等县汪氏宗亲集资兴修
汪氏宗祠位于衣锦坊,始建于
爱新觉罗·旻宁甲申年(1824年),由福州、永泰、闽清、闽侯等县汪氏宗亲集资兴修。翌年农历八月竣工大吉,遂合族首祀宗祖,订有族规、祠训,并著有《汪氏敦睦堂谱牒》(现存
福建省图书馆)。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和八月十八日为其
春秋二祀之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祠曾重修。20世纪50年代初遭特大洪患,1958年夏末又经各房捐资修复。在过去的岁月里,
聂氏宗祠还兼具联络中转与信息交流的驿站作用,为汪氏族亲的学习、赴考及驻城办事提供了便利。
该祠坐南朝北,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以祠厅为界分前后两进,建筑面积约490平方米。大门后即为天井,一棵老
香樟木以游龙之姿冲破灰瓦的禁,在高空舒枝展叶,抖落一片浓阴,仿佛一段开宗明义的宣言。过天井,进祠厅。厅内正中,一张红木雕花的供案,上承“平阳汪氏宗祖”之香位与2002年7月入编《八闽祠堂大会》之证书。与厅毗连之二层走马楼阁,曰“文昌阁”,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增建。
近年来,“汪氏宗祠”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族亲前来参观探贤、寻根访祖,它已不局限于纪念汪氏先祖,更延伸为爱国思乡、弘扬中华美德之所在。族中代有人才,使汪氏子孙引以为荣且深受激励。自唐迄清,历出文状元5人,武状元1人,榜眼、探花各4人。其中,唐越公汪华、宋
大学士汪藻、明
兵部侍郎福建巡抚
汪道昆等声名尤隆。
天井中立有一块双面镌刻的“名宦碑”,对文韬武略皆备的汪道昆其人作了简介。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又号南溟,
呈坎镇(今属安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进士。初授义乌令,即教民习武以备倭寇,人多能投石超距,世称“
戚家军”。后升
福建省备兵道,与
戚继光在福清杨家寨(今江阴)全歼倭寇一万八千余,以功
按察使、
佥都御史等,累官至福建巡抚、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年(1574年)致仕归乡。道昆是诗人和
杂剧作家,为“新安诗派”创始人、文坛“后五子”之一,与
王世贞并称“南北二司马”。曾署名“天都外臣”作《水浒传·序》,赞扬书中英雄“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又称颂此书“纪载有章,烦简有则”,在文艺史上首次给予《水浒传》很高的评价。
汪道昆的传世之著有《
太函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太函子》1卷,文、史、诗合璧;杂剧《五湖游》、《高唐梦》、《洛水悲》、《
远山戏》,合称《大雅堂杂剧》,为万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