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是由
作词,
作曲,
演唱的歌曲,歌曲创作于1998年,是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歌曲时长4分14秒。1999年12月20日,被选作
澳门回归主题曲。
1925年,闻一多创作组词《
七子之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澳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领土割让之痛如亲子离别之痛,用第一人称孩子独白的方式,哭诉他们受尽欺凌、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以及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1998年,导演李凯将组词第一篇《七子之歌·澳门》定为纪录片《
澳门岁月》的主题曲。1999年,歌曲登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
容韵琳和澳门同胞一起演唱该曲。2019年6月17日,《七子之歌·澳门》入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1925年3月,湖北水人
闻一多创作了组词《七子之歌》,组词共七首,《七子之歌·澳门》为第一篇。闻一多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欺凌、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归来,遇到南京路上的“五”惨案,把《七子之歌》发表在《
现代评论》,表示“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我把这些诗找一条捷径发表了,是希望它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七子之歌》刊登后,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被收入时人编的《公民诗歌》一书。
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1998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关于澳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澳门岁月》,全面介绍澳门的历史渊源、回归历程、经济发展、文化等。导演李凯表示希望在纪录片中创作主题歌曲,渲染主题思想,还能使人回味,纪录片的撰稿人员多次尝试自己作词,但觉得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李凯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七子之歌·澳门》组诗《澳门》一章,决定将其作为《澳门岁月》的主题歌。
李凯邀请到
广东省作曲家
李海鹰为《七子之歌·澳门》谱曲。李海鹰16岁进广东粤剧团当
小提琴和创作员,家乡在广东
翠亨村,和澳门同属古时的
香山县,澳门的歌谣是他儿时记忆里的童谣。李海鹰选用了一些潮汕歌曲的元素为《七子之歌·澳门》谱曲,第二天就把曲子写出来并坦言“像在同
闻一多对话”。
《七子之歌·澳门》创作出来后,摄制组委托澳门的朋友在学校给小学生教唱,再由音乐老师选上几位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就读于
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二年级、8岁的
容韵琳被选为试唱的学生,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摄制组认为容韵琳“声音清纯,散发着童真的魅力”,最终被选定为《七子之歌·澳门》的演唱者。
《七子之歌·澳门》既表达了
闻一多替这离开祖国怀抱的领土抒情,另一方面,又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情。将两者相结合,点燃了听者的情绪,诗词展现了澳门400年的沧桑,与中华民族对命运的抗争。歌词采用第一人称孩子独白的方式,领土割让之痛直如亲子离别之痛,表达了游子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
李海鹰将原词中的妈港改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由于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
庙宇,答称“
妈祖”。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这一改动更符合史实。
作曲者
李海鹰选用了一些潮汕歌曲的元素,前面用简单的音调转换,如同缺失母爱的孩子唱着简单的童谣,而后面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则像海潮汹涌。每节都是七句,前六句是整齐的长句,最后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集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产生情绪高潮,“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声声呼唤,情难自抑。诗句中叠韵的运用,使诗歌富于音律美,改编成歌曲后朗朗上口。
《七子之歌·澳门》在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感动世人,是由于近一个世纪的情感积淀。这种情感是国人所共有的,所以在合适的时间点可以点燃听者的情绪,这组诗歌因为闻一多成功地将多国运与个人羁旅感慨完美结合而脍炙人口。(北京晚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