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全诗分三节,第一节写累累果实、馥郁香气,向人们展现出秋景的艳丽图画;第二节写秋收,展现出农人的忙碌和忙里偷闲的闲适淡定;第三节写秋声,诗人描绘在秋天里众多生物的声音:小飞虫的哀音、蟋蜂的歌唱、
欧亚鸲的婉转啾鸣燕子的呢喃,构成了秋天的交响乐。短短一首诗,诗人用各种意象调动起人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既有静态的果实,也有动态的动物,还有农人辛劳的身影、恰然的神态。从早晨的雾气弥漫到黄昏时胭红的云,一天时间中自然景物农人活动组合成一幅温暖、繁盛的秋景图。《秋颂》采用拟人化手法,把金秋催熟果实和庄稼的景象,写得形象、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诗人对色彩、声音和香味十分敏感。
《秋颂》原诗第一节韵式为ababcdedcce,第二节与第三节韵式为ababcdecdde,各节之间相同的韵码并非同韵。译文依原韵式,原诗各行为轻重格五音步,译文以五顿代五步。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写累累果实、馥郁香气,向人们展现出秋景的艳丽图画。第二节写秋收,展现出农人的忙碌和忙里偷闲的闲适淡定,第三节写秋声,诗人描绘在秋天里众多生物的声音:小飞虫的哀音、
蟋蟀科的歌唱、知更鸟的婉转啾鸣、燕子的呢喃,构成了秋天的交响乐。诗短一首涛,诗人用各种意象调动起人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既有静态的果实,也有动态的动物,还有农人辛劳的身影、怡然的神态。从早晨的雾气弥漫嫣红昏时胭红的云,一天时间中自然景物、农人活动组合成一幅温暖、繁盛的秋景图。
与
约翰·济慈的其他诗歌不同,他自己没有出场。似乎刻意要让“自我否定力”发挥到极致。在自我隐退之后,诗歌突出了秋天本身,她的优美、和谐、丰饶,在充满了感性的语言中和盘托出,仿佛读者伸手便能够触摸到秋天的质感,望眼便能够捕捉到她的斑斓。自我的隐退与自然的凸显,使《秋颂》一诗的真正主角变成了秋天。这从某种程度上讲调整了人与自然的不对称关系,颠覆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
范式。正如费尔斯蒂纳所说,济慈的诗歌将事物的本质充分显露出来,创造出“一个人类仅仅在麦茬、羊群、花园中得到一丝暗示的生态系统”。
《秋颂》这首诗中没有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将一种愉悦、富足的情绪寄托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诗人特别擅长调动色彩、声音以及事物的动态,全面展现了秋景的各个方面。阅读此诗,也像在观赏一幅色彩浓艳、笔法细腻的油画。
“秋天”的种种景象,在诗中得到了呈现,但诗人用了一个特殊的技巧,将“秋天”本身也人格化了,“你”像一个劳动者,忙碌在大地之上,勾画着一切的美景。也同时享受着收获的愉悦和惬意。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
英国19世纪
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出生在伦敦店店主马车店主之家。父母早丧,少年辍学。曾学医谋生,后弃医从文。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8年长诗《安狄米恩》出版,遭到保守派的尖锐的抨击,但也受到了来自诗人
乔治·拜伦和
珀西·雪莱的重视与鼓励。从此,他诗情奔放,一泻千里,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长诗《伊莎贝拉》和抒情诗《希腊古瓮颂》《
夜莺颂》《秋颂》等,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约翰·济慈因身患
肺结核,于1820~1821年在
意大利旅游养病,不幸早逝,葬于
罗马,死时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