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石
位于罗裳山玉髻峰下的巨石
画马石,在罗裳山玉髻峰下,有一巨石,向东一面镌刻一匹简笔画成的马。据何乔远闽书》载:“晚唐罗隐乞食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
景观描述
清朝陈一策咏“画马石”诗云:山前异景信天开,巨石峻 几千尺。上有妙笔扫骅,神姿磊落当峭壁。竹批双耳双瞳方,意气藏脱羁勒。笔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胜镂刻。苔侵萝缠尚宛然,雨淋霜剥不能蚀。反映出晚唐国家残破,枭雄并起,社会动乱,割据纷争,人民辛苦劳动,反而不得其食的悲惨社会面貌,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
一座苍苔斑驳的天然巨石,上面隐然画着一匹骏马傲然站立,像在仰天嘶鸣。马的身边立着几根木椿子,有一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境味。这幅位于晋江罗裳山玉髻峰下的崖画背后,竟能牵引出不少故事。
泉州市驱车前往晋江,行至罗山街道,细心的人会在路边发现一副巨大的石刻。石刻笔画简单,线条流畅,乍一看像是一只狗,仔细看又似一匹马。记者在学生时代时常搭车途径此处,也只能在车上远远地看着,直到近日实地走访,才了解与这石刻有关的种种故事。
闽书》记载:画马石在晋江二十八都罗裳山玉髻峰下,相传唐末罗隐尝乞食山下,受人欺侮,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禾,人追之,则马复隐于石上。山下人以礼相待,隐乃画椿系马,于是马不复出。这是现今人们能了解到的与画马石有关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
景观传说
罗隐来到晋江发生了何事,附近的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传说:罗裳山泉州市四大名山之一,在晋江县二十八都,距离郡城南约30里。传说有一天罗隐路过此地,感觉饥饿,衣裳褴褛的他便向山下的农家乞食。当地的农民看他一个壮年男子,手足都好好的,并没有什么毛病,说起话来又南腔北调的,便不搭理他,让他站在一旁傻等了半天。罗隐对此十分愤恨,便想要找个机会报复一下他们。
再说了,晋江的风光秀美,也使得罗隐想要在此多留几天。这一来,吃饭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罗隐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下午,他便在玉髻峰下的一块巨石上画了一匹马,到了晚上,便指使马儿到农民的稻田里踩坏他们的禾苗。农民们发现后,群起而追那匹马,可奇怪的是追到那块画着马的石头处,那匹马就不见了。大家很焦急,经过多方打听,才有知情人说,是一个乞丐因为乞不到食,拿一块石头在这巨石上画的马。当地农民疑是得罪了神仙,于是急忙分头去找那位乞讨的“神仙”,果然,在罗裳山的玉髻峰上找到了,于是将他迎回村中,用最好的饭菜款待他。
罗隐酒足饭饱之后,就带着农民们回到画马石边,在马的前面画了一根系马椿,将马系住,从此,那匹马就再也不出来捣乱了。罗隐于是就在罗裳山上住了好些天,踏遍了周边美景,到处都受到款待。临行时,当地人请问他的姓名,他操着一口余杭区土话说了很多遍都没人听得懂,于是他向大家索要笔墨,写下“罗隐”二字后向北远行去了。从此,“罗裳画马”便成了当地的古景之一,关于画马石的来历,也属“罗隐为之”的故事流传最广。
相关人物
罗隐(833-909年),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浙江余杭(一说富阳区)人。他从28岁到京师,一直到55岁期间,为了考取进士,四处奔波游历。但由于他好讥讽世事,鞭挞时政,得罪权贵,触怒了统治阶级,因此十举不中。黄巢起义后,他避乱归乡。光启中(885-888年)为钱镠从事,后表授给事中,年八十余卒。
罗隐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来到福建省,曾游晋江罗裳山、惠安螺山等地,留下遗迹。
既然传说中如此明确地点出了罗隐的名字,还是先了解此人的来历。关于罗隐,史书上记载他是唐朝末年的诗人,当地老人中也传说他是个修真得道的神仙。连《泉州府志》上都能找到关于他的记载:“俗传罗隐语成谶,虽未必尽然,然黄淘赠隐又诗云:‘三征不起时贤议,九精终成道者言’。”唐代晋江道教已甚兴盛,时有道士蔡明濬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于潘湖间,邀约名士欧阳詹灵源寺炼道三年事。罗隐没准也是个修真学道之人。泉州市的传说故事中,有很多虚实未定的角色,但是关于罗隐似有此人,文献上说他“尝游晋江罗山玉髻及惠安螺山”,所以这两个地方至今犹有他的传说。
罗隐字昭谏,浙江余杭县人氏,本名横,生于天宝末年。据说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舞弊现象严重,所以他十次赴长安考取进士,都因没有贿赂考官而落选。有人还把他的事例做成诗歌来嘲讽:“唐末科场八字开,明标价格卖人财。可怜博学如罗隐,十赴长安丧气回”。从此罗隐便开始愤然放弃考科举,而四处漫游于各地,到处考察作诗。因为罗隐聪明过人,观察敏锐,时常写一些针砭时弊的诗歌,所以统治者十分忌恨他,污蔑他是“仙人嘴,乞丐骨”。意思是他说话虽然很灵验,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终究一副乞丐骨,要靠乞讨过活。这样一来,使得罗隐这个人很不受欢迎,大家都讨厌他开口,认为他开口总是不祥。
相关传说
传说中的马从画出固然是源自古人的想象,但石刻必然出自真人的手笔,可究竟是不是出自罗隐之手亦难有定论,此前也有考古学家认为“画马石”是新石器时代的意形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画马石故事并非只有“罗隐画马”这一说,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不少无名氏参与创作,丰富了它的内涵。其中清代晋江诗人陈一策在《玉髻峰前观石壁画马》诗中,就有另外一说:“笔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胜镂刻。苔侵萝缠尚宛然,雨淋霜剥不能蚀。应知造化钟神异,鬼物护持宁可测?矮矮龙性聚精灵,日日神游周八极。樵牧相传振鸣,往往声闻风雨夕。”这首诗记载了樵夫牧子讲的另一个故事:崖上的画马,有龙的精灵,能周游八极,每当风雨之夜,它就振鬣嘶鸣,山鸣谷应。陈一策的诗给画马石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画马石边还有一方石刻,为明正统年间乡人所刻。记述了正统十二年(1446年)灾荒,里甲无法向官府交清征派米粮,乡人逃难他方,里长借贷先为完纳之事。指控当政者的“取之无制”,是一幅旧时代社会生活的写照。无论画马石的来历有着多少个版本,都不妨碍它成为泉州市的古景之一。加之其周边又有着草庵等名胜之地,更显出此地自古以来的文化繁盛,山山水水间都蕴藏着人们对智慧与善良的感悟。
人物轶事
传说罗隐曾在晋江、惠安县一带游历,不少地方至今仍留有与之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则“罗隐谶破”的故事发生在泉州。
泉州东门外,华侨大学西面附近,有个后路村和碗窑村。这两个村之间有一条溪。傍溪的两岸布满了很多古窑址和一处近两米厚的古窑片堆积层。经过考古专家的鉴定,那些古瓷碎片都是宋元时代外销的日用瓷,大约废于明代。在古窑址的两村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罗隐来到碗窑乞食,看见那里的人们正在做活,场面热火朝天,于是他便想向窑场的老板讨一只碗来用用。老板看他是个外地来的乞丐,不仅不给他碗,还把他给轰了出去。有个窑场工人看见了,看他可怜,心有不忍,于是偷偷拿了一只次品碗给他。罗隐接过碗来一看,竟然是只歪了半边的碗,非常生气,顺手就把那碗扔了回去,说道:“能破给汝破,不破给汝相粘固呀!”
说来也奇怪,传说因为罗隐的这句谶破,后来这个碗窑里烧出的产品不是破了歪了,就是一叠粘在一起无法分开,根本就是废品,无法销售。碗窑的老板也因此破产,不久便倒闭了。虽然这是个传说,可当年考古专家到此勘探的时候,还有村民指着那些出土文物津津乐道,仿佛印证了古老传说中的故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景观描述
景观传说
相关人物
相关传说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