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淮,男,1929年9月生于
洛阳市,是
中原地区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他是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从16岁起就开始独立应诊。郭维淮从医60年,使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平乐正骨”发扬光大,成为国家级
文化遗产项目。他在学术上保留平乐正骨之精华,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并打造新的“洛阳正骨”技术,使“平乐正骨”在
改革开放进程中上了新台阶。1995年,他荣获卫生部、人事部颁发的当时中医界唯一的“
白求恩奖章”。2019年,他荣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的“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郭维淮于2016年4月29日去世,享年87岁。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56年9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原郭氏正骨诊所的基础上,创建了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时称洛阳专区正骨医院。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郭维淮就担任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长,同时兼洛阳正骨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幼承庭训,手握秘,16岁独立应诊。他从医60载,使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平乐正骨”发扬光大,成为国家级
文化遗产项目。1978年以来,他在学术上保留平乐正骨之精华,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并打造新的“
洛阳市正骨”技术,使“平乐正骨”在
改革开放进程中上了新台阶。
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正骨大学——
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骨研究所。这一步跨得更远,等于把秘不外宣的正骨术和盘托出送到了课堂上。这还不够,编成《郭氏正骨学》,作为教材晓喻学子,使中医骨伤学走上了
正规化教育。于是,全国正骨界都看到在洛阳东郊的田畴上,伸出了“
平乐县正骨”这朵生气勃勃的奇葩——“平乐学派”成为骨伤学的主流学派,从平乐正骨学院毕业的学生,带着本领走向各地。
他在
洛阳市从医的60年中,后30年正好伴随
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进程使平乐正骨上了好几个台阶。这30年中,原处
白马寺附近规模较小的正骨医院,迁到了市区变成了
三级甲等医院;平乐正骨由民间知识升格为学科体系,由地方财富成为国家财富,并入选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他本人也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国医楷模”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正骨国手。
1978年以来,他所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外伤性陈旧性关节脱位”等多项科研课题,荣获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他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平乐正骨传统药物“养血止痛丸(筋骨痛消丸)”的改进,经过
临床试验,很快研发出了新药,上市后深受患者欢迎;他编写《平乐正骨》专著和教材,参加《中医年鉴》编著工作,无保留地把绝技示人,让更多患者受惠于“洛阳正骨”。
这期间,他参加多种学术会议,每每开讲,总是以“洛阳正骨”晓喻外界,而把祖传源头和自己的功绩悄悄掩起。他光明磊落,正骨、正人、正己,在医德方面提出“
为人民服务也要无菌操作”的服务理念,他要求徒弟、子女不能收患者任何礼物,患者“早到早治,晚到晚治,吃饭停箸,睡觉罢眠”。人们搜寻记忆,他从医几十年,没有拒绝过病号,没有收受过礼品,真正彰显了“大医风范”。
对于骨伤疾病,他提出整体辨证、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互补,主张治病求因、药法结合、互相促进;对于
骨折用药,他提出“破、活、补”三期用药原则;他擅长颈肩腰腿痛等骨伤杂病的推拿治疗和辨证用药,多次应邀赴京为党和原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王任重治病,由此名声大震,声闻中外,国际友人也慕名前来。
论文著作
《郭氏正骨学》《平乐正骨》《中医年鉴》。
获得荣誉
他是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位“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是“国医楷模”称号的获得者和实践者,是与
改革开放一起赶路的坚定跋涉者。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堪称正骨国手,大医风范。
1990年,他被省科委评为“优秀院所负责人”。
1991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3年,他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
1994年,他被人事部、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首批国家名老中医专家。
1995年,他荣获卫生部、人事部颁发的当时中医界唯一的“
白求恩奖章”。
2005年,他获“国医楷模”称号。
2007年,他获全国“中医名师”称号。
2008年,他被文化部定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正骨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荣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的“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