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桃小食心虫
鳞翅目果蛀蛾科动物
枣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属鳞翅目,果蛀蛾科小食心虫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中国北纬31度以北,东径102度以东的北方果区。寄生植物苹果、梨、花红海棠花、山楂、桃、李、杏、枣等。以幼虫蛀害果实。全国大产枣区均有发生,北方枣区发生较严重,是枣、苹果、桃、杏、山楂等多种果树主要蛀果害虫,危害严重时虫果率高达90%以上,没有利用价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蛀果幼虫绕核串食,虫粪留在果内,不堪食用。
形态特征
成虫
灰白色,体长5~8mm,翅展13~18mm,雌蛾比雄蛾稍大。
椭圆形,初产淡红色,后变为栗色
幼虫
初龄幼虫黄白色,老龄桃红色,体长13~16mm。
长纺锤形,体长6~8mm,羽化时灰褐色。
分冬茧和夏茧两种,冬茧扁圆形,直径5mm左右,质地较致密,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夏茧体长13mm左右,丝质较薄,质地较软,粘有土粒,幼虫在茧内化蛹。
生活习性
北方枣区1年1~2代,山西中部枣区1年1代,河北枣区多为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土壤内越冬,4~7cm土层内分布较多。越冬幼虫翌年6月份麦收前,日均气温20℃左右,土壤含水量10%以上出土,出土期受雨情制约,雨期早则出土早,6~7月份每逢下雨后出现出土高峰,水地枣园比旱地枣园危害严重。成虫无趋光性和趋化性,但趋异性强,可用桃小性诱剂诱杀和测报。幼虫出土后在地面作茧化蛹,10天后羽化,成虫有避光性,白天潜伏,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和果实梗洼、萼洼处,每只雌虫产卵50粒左右,多者达200粒以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小时蛀果危害,1虫只危害1果,无转果危害习性。幼虫18天左右老熟落地,1~2天脱果作茧化蛹,10天左右羽化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第2代幼虫再次蛀果危害,9月份幼虫老熟,大部落地作茧越冬,部分随果实带入凉晒场地和烤房中。
防治方法
1、7月下旬开始,每3~4天拾1次地上落和摘除树上虫果,以消灭果内幼虫。
2、5月份幼虫出土前树干周围覆盖地膜,抑制幼虫出土,兼有保效应。
3、秋末冬初翻树盘,利用寒冬冻死部分越冬幼虫。
4、利用桃小性诱剂诱杀成虫,从6月份开始,每666.7㎡挂1个诱捕器。
5、药剂防治:根据性诱剂测报,适时喷药。诱到第1只雄蛾时为越冬幼虫出土盛期,可进行地面防治,树冠下喷50%辛硫膦乳油200倍液,喷后轻轻耙。诱蛾高峰17天左右,为树上喷药最佳时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可喷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桃小灵1000~1500倍液。应用25%灭幼3号悬浮剂1000倍液,在枣食心虫发生危害期,每隔半月喷药1次,适时用药防治效果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