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巴兰(1909年8月25日-1964年3月26日)是一位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出生于俄国
乌克兰的一个医生家庭。1951年,巴兰被提升为
斯坦福大学的正教授,成为美国唯一一位享有终身职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直至1964年去世。他在1957年撰写了《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并与
保罗·斯威齐合著《垄断资本》。
人物概述
保罗·巴兰(Paul Alexander Baran 1910—1964):美国当代激进派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生平简介
保罗·亚历山大·巴兰(Paul Alexander Baran)生于俄国
乌克兰一个医生的家庭。
* 1928年离开
莫斯科,前往德国柏林农业研究院工作。这一期间先加入德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后又加入德国共产党。
* 1930年退出德国共产党,加入
德国社会民主党。
* 1932年获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一时期曾在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作过短期研究工作。他还结识了
希法亭,并为希法亭主编的《社会》杂志撰稿。30年代后期曾在
法国、波兰和
英国短期居住。
* 1939年移居
美国,进
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
* 194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
苏联、
德国和
波兰问题专家,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工作。1945年,作为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负责人在日本工作。
* 1946年回美国后,先后就职于美国商业部和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 1948年任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讲师。1951年后一直任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是这一时期能在美国大学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为数甚少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之一。
* 1957年,他发表了被称作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该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展开了对当代发达和不发达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由保罗·斯维齐整理出版了他们合著的《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一书,该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以对美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剩余的生产和吸收的矛盾关系的分析为主要线索,揭示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 1969年,J·奥尼尔编辑出版了《更长远的观点: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集》,该论文集收集了巴兰生前撰写的主要论文和评论。
经济理论
概念
巴兰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经济剩余。经济剩余是指一定时期中总产量和消费量之差。巴兰用这一概念来分折当代世界的三大经济体系——不发达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就形成了一套经济剩余理论。西方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也是世界上各种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经济剩余概念在分析中有三种不同的古义。实际经济剩余是指社会现有的实际产量和实际消费量之差。实际消费量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所以,实际经济剩余就是一般所说的储蓄或积累。潜在经许剩余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与基本消费之差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潜在经济剩余的数据。在
资本主义经济中,潜在经济剩余在实际经济剩余之外还包括;一部分人的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使实际消费大于基本消费。由于非生产性工作存在,生产设备和生产组织的不合理,以及失业而引起的产量减少,有计划的经济剩余是专门用于
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指在所有资源可以有计划地最优划用的条件下所达到的最优产量和某个事先选定的最优消费量之差。
应用
巴兰运用经济剩余的概念来分析垄断资车主义社会。他强调经济剩余是“理解资本主义运行的一般原理的关键。”他通过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尤其是吸收和利用的困难来证明垄断
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他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大垄断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增加利润,实现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就使经济剩余的绝对量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都大大增加了。这种增加的趋势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规律,被称为“剩余增长趋势规律”。如果垄断资本主义能使这一规律始终正常发挥作用,这种制度就可以维持下去。但是,由于经济剩余的吸收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又使经济剩余增加的可能性难于实现。经济剩余不断增长的趋势与吸收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经济剩余的吸收一般有三种方式:消费、投资和报费。消费是会增加的,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有下降的趋势。靠消费吸收经济剩余是不可能的。投资虽然可以吸收经济剩余,但它又造成生产更多剩余的生产能力,使剩余的吸收更加困难,这样最终会减少投资。所以,吸收经济剩余的唯一方法就是浪费,这包括巨大的广告业、寄生性的买卖与
投机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服务的大部分金融和保险机构I此外就是大量的政府支出,尤其是军事支出。巴兰强调,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方面是通过浪费性支出,尤其是军事支出把大量经济剩余消费掉,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充分表现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因此,唯一真正的音理性在于采取行动去推翻这个制度。但就现在看,发选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革命力量还不足以推翻这个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只有在
世界革命的浪潮中才会消亡。
巴兰在运用经济剩余这一概念研究不
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时指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的是经济剩余的规模及其利用方式。不发达国家实际盼经济剩余远远小于潜在的经济剩余。对这些国家来说,旨先是如何实现潜在的经济剩余。在这些国家中,大部分人从事效率极低的农业劳动,地主对土地改良和新技术运用毫无趣,城市中工、失业,部分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等都是潜在经济剩余没有实现的原因。此外,在掌握实现了的经济剩余的
统治阶级中,不关心生产,把许多经济剩余用于奢侈性消费一用于实现个人享乐的非生产性事业。政府也把经济剩余用于维持已经过时的社会政治机构。而且,还有相当一郡分经济剩余被富人以存款的形式或投资利润的形式送到
发达国家。这样,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就十分缓慢了。巴兰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发达国家的
殖民地政策所形成的,是整个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发达国家在掠夺落后国家大量经济剩余的时候也造就丁这些自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性,造就了一种由大
买办资本家、大地主和享有特权的垄断者所控制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正是不发国家经济剩余少,贫穷落后的基车原因。因此,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政治独立。但这还不够,因为仅仅有政治独立还不足以消除国内的阶级剥削和
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所以,在政治独立之后还要改变原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消除封建特权,改变对经济剩余的不合理利用方式,根除发达国家的剥削。这种改变就意味着要脱离
资本主义悻系。巴兰的结论是,解决不发达国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行
社会主义,正如他所说的:“社去主义计稍经济的建立对于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进步,是真正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巴兰强调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这种分析所依据的,仍然是经济剩余这一概念。就经济剩余的生产来看,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的建立有可能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经济剩余。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者,浪费性支出和经济剩余的外流被控制了,所以,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可“更多地用于生产和消费。他认为,社会主望经济还要研究和解决工业化和提高农业
生产率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劳动密集型生产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尤其是与
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不断增加经济剩余,以满足
社会主义消费者的
物质文化需要。巴兰指出,在社去主义社台中,实际经济剩余在总产量中的份额是由一个
社会主义社会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可能性、需要性,以及特定的任务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剩余的数量、生产过程、使用目的与方式等方面与垄断
资本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剩余被称为有计划的经济剩余,它要受整个社会的需求的限制。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剩余,它由全体人民共同生产出来,并为着全体人民的目的所平等地使用。这种经济剩余的有计捌生产与利用,将使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源实现长期中的最优利用,从而社会主义社会既可以使经济剩余不断增长,又不会有无法吸收或被浪费地吸收的问题。这正是
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巴兰特别强调,
社会主义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成功,对
发达国家的革命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搞好经济是先建立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也是它对世界的贡献。
影响
巴兰所创造的经济剩余这一概念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经济学家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巴兰本人强调了这一概念与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概念的区分。他认为,剩余价值在研究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时是适用的,而在研究垄断资本主义时则应该使用经济剩余的概念。国外一些
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评价了这个概念。例如,
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H·马格多夫认为,经济剩余的概念“使人们可以理解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浪费、缺乏效率、不能充分利用资源等现象,也使人们认识到不发达社会对基本进步的实际需要,只有在一个新的社会和经济组织下才能满足,因为这个组织能够动员潜在的剩余并为人民的利益使用它。”
不同意见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剩余这一概念抹杀了
剩余价值中所反映的
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把储蓄等同干剩余,所以是不科学的。
个人著作
*
《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着重研究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西方
发展经济学中激进派的一个代表作。写现在流行的
结构主义、
新古典主义为维护现行资本主义体制作辩护不同,以巴兰为代表的激进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批判态度,论证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必要。
*
《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一书,该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
《更长远的观点: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集》
该论文集收集了巴兰生前撰写的主要论文和评论。
个人事件
麦卡锡主义时代,学校显然已经想赶保罗·巴兰走,在工作量、薪水、请假等方面多方施难。巴兰还公开拥护
古巴革命战争,并在1960年去古巴岛和
卡斯特罗会面。学校要驱逐他的决心更为坚定了。很多
斯坦福大学校友会的校友纷纷写信给校长,要求解聘巴兰。巴兰重述说,校长的回答“并未指出该大学忠于学术自由原则或者说说这一类的话,而是强调让我继续任教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冻结我的薪金这件事情已经不再成为秘密,而是(在给学校的捐款人中间)广泛宣传,以表明绝不会做任何事情来‘鼓励我继续留在此地’。”巴兰又说,他本该“对这一切毫不在意的”,但结果“却怒火中烧”,并“使我的
神经系统陷于崩溃”。三年后,即1964年,他死于
心力衰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