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生
北京大学教授
赵存生,男,1942年9月生,祖籍河北冀县,出生地辽宁沈阳,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5年10月提前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中国人学学会顾问、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委等职务。
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主任,校工会主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会长等职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大学文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或参与讲授过《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学基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等课程。
2008年8月17日2时35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66岁。
主要著作
《理论创新与二十一世纪中国》、《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真理之树常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研究》、《高校党建若干问题研究》、《大学生党课读本》、《北京大学年鉴》、《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党的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义》、《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u003c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u003e学习辅导读本》等。
发表论文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改革攻坚与社会稳定》、《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五四运动的当代价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于党》、《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大学教育的政治因素及其对大学校长的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大学生成长与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与民族复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关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 、《科学发展观也是科学改革观》等。其中多篇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一等奖二等奖
获奖成果
1. 2004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长征》第2期的论文《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新的里程碑》,获得2003年度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2. 2004年6月18日,发表于《人民日报》2003年7月9日的论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 2006年3 月13 日,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01年立项),通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的鉴定,被评为优秀。
4. 2006年12月14日,发表于《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2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深切怀念
细雨绵绵,追思悠悠。2009年8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北大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存生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北京大学办公楼103会议室举行。追思会由北京大学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召集,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主持。
出席追思会的有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张国祚,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宋贵伦,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北京大学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文史馆、档案馆、工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师生,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扬州大学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的赵老师的生前友好及学生。
严谨为学,勤勉耕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宋贵伦在发言中称赵存生老师是位“可爱的长者、可敬的学者”,说他“学问扎实,见解独到却不偏激,娓娓道来,引人深思”。他以亲身经历回忆并感佩赵老师积极参加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等单位召集的各种会议的热情。他说,赵老师一生辛勤耕耘,奋进不辍,他总是认真地对待每次发言,发言质量很高。2008年的6月12日,赵老师还参加了“‘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就中华民族精神在5·12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的时代内涵进行阐述和颂扬;会后,他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成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文章《民族精神——多难兴邦的精神支柱》。而这次研讨会后还不到一个月,他的病情即被确定。
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赵存生老师的去世,是学校领导管理、教书育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损失。赵存生老师在繁忙的党务工作之外,也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近年来,他主持编写了《理论创新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十六大与党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等著作。黄楠森教授表示,赵老师的文风朴实、深刻,堪称“平实无奇、鞭辟入里”。我们举行追思会,除了缅怀逝者外,还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完成其未竟之事业。
会上,赵老师很多同事朋友都追忆起他的学者本色,称赞他主持和承担的“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称赞他为研究、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生低调,平易近人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也对赵存生老师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他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赵存生同志作风非常简朴,不求名利,始终勤勉工作,在北京大学的宣传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理论创新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干部以身作则上也起到了表率作用。“赵老师即使在病床上,还始终不忘科研工作、不忘关心同事和学生。”他勉励北京大学的中青年干部都要向赵老师学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张国祚也深情地回忆了与赵存生老师交往的一些细节。他称赞赵老师学风严谨,文风自然,为官不忘学术,为学经世致用,立言、立德、立功。“他拥有很强的是非判断力,敢于坚持真理、摒弃荒谬,同时也很注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曹长盛回忆了1995年和赵老师一同前往朝鲜考察的情景。他说,赵老师平易近人,有很强的民主作风,在他们出行期间的每一次学术讨论上都会认真听取、总结大家的观点,认真征求大家意见,分析讨论主题,给接待方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一次,对方还主动要求延长中国学者的访问时间。
赵存生老师很注重对中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赵老师生前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发言中说,赵老师工作繁忙,但对学生,即使是对于像他一样的在职研究生,都会仔细地指导、认真批改论文,“和赵老师在一起的回忆,总是温暖的。”
真诚为人,香风远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书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哲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薛福林等几位赵存生老师生前合作共事或者有过交往的朋友也在会上发言,回忆了赵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虽然作为北京大学的党委副书记,但赵存生老师一直平易近人,总是态度谦和地对待和关心同事、朋友以及下级的生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党委书记黄南平以及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等赵老师生前的同事都相继发言,表达了对赵老师的怀念,同时表示要继承赵老师踏实为学、真诚待人、严谨工作的精神。王东教授建议将赵老师生前的作品、藏书进行收集,设立“赵存生文库”。“和赵老师在一起工作,总是让人觉得轻松,觉得心里踏实。”与会的一位学者这样说。
赵存生老师夫人陈淑春老师表达了对学校、对亲朋好友们的感谢,也表达了对相濡以沫四十载的赵老师的深切怀念。
最后,杨河副书记勉励大家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赵存生同志的精神和品格,将他的精神和风范融入北京大学的精神之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主要经历
主要著作
发表论文
获奖成果
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