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马蜂
膜翅目马蜂科的动物
陆马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马蜂属的昆虫,成虫雌蜂体长约23mm,体色橙黄色,带有黑色斑纹。陆马蜂主要分布于福建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安徽、湖北等地。
形态特征
陆马蜂的头稍窄于胸部,两复眼顶部间有1条黑色横带,其下为橙黄色;颅顶部中间有2条并列橙色带;颊两侧及复眼后均为橙色;触角柄节背面黑色,腹面橙色;唇基宽大于高,橙黄色;上颚短宽,橙黄色,端齿黑色。
它的前胸背板周边呈黄色颈状突起,中部两侧各有1个黑色小三角斑,2个下角黑色,余均为橙黄色;中胸背板中央两侧各有1个橙黄色纵斑;并胸腹节端部截状,黑色,背中央及两侧各有1个橙黄色纵带状斑;中胸侧板黑色,其上部中央及下侧后方各有1个橙黄色斑。
陆马蜂的翅棕色前翅前缘色略深。胸部腹板黑色。它有3对足基节、转节黑色;前腿节端部橙黄色;中股节基部2/3黑色,端部橙黄色;后股节黑色,仅端都1/4橙黄色;各足爪无也,具爪垫。腹部第一节背板端部黄褐色,每侧各有1个橙黄色斑;第二至第五节背板端都两侧有2条凹陷的橙黄色横带,第二至第五节腹板亦有类似于背板的橙黄色斑,横带自第二至第五节渐加宽,并与橙黄色斑相连;第六节背、腹板近似三角形,橙黄色。雄蜂近似雌蜂,中胸腹板、胸腹侧片前缘黄色。各足黄色区大。触角端部黑色。
生长习性
据北京地区观察,陆马蜂1年可发生3代,并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年秋末,陆马蜂以交尾后的受精卵雌蜂在隐蔽场所成团越冬,于次年春季4月初,气温约达14℃开始散团。每头越冬雌蜂分别出蛰活动,常于树枝等处自建一巢,自身为该巢之后蜂,出蛰期可长达34天。在4月底、5月初气温约达17℃时,后蜂开始建巢并产卵,5月中旬巢内出现第一代美国白灯蛾,5月下旬蜂巢中老熟幼虫化蛹,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蜂出现,绝大部分为受精卵发育之雌性职蜂,少数为由未受精卵发育之雄性职蜂,接替后蜂建巢、饲喂幼虫,并担负外出捕食及保卫蜂巢之职能。
同一蜂巢产的少数第一代雄蜂可与同代雌性职蜂交配,使雌性职蜂受精卵而成为当年之新后蜂。这些后蜂可离开原巢外出另建新巢,并产下当年第二代卵。也有新后峰留在原巢产卵不外出另建新巢,其后代都成为第H代蜂。新局蜂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蜂除少数为雄蜂外,大部分为雌性职蜂。第三代蜂最早出现于8月上旬,此时自然界中有3代蜂并存,虽有巢穴、小不同,但是却增加了陆马蜂个体数。秋季来临,各巢后蜂所产卵中未受精卵数量增加,约占总数1/3,发育出来的雄蜂亦约占总蜂量的1/3。这些雄蜂与巢中雌蜂普遍进行交尾。当气温降至10℃时,新受精卵的第三代雌蜂则纷纷离巢寻觅隐蔽场所抱团越冬。通常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全部进入越冬状态。陆马蜂的卵期约7天,幼虫期约10天,婉期约13天,每月约可发生1代。蜂巢中后蜂陆续产卵,可形成不同发育期的幼虫、蛹、成蜂和卵同时并存现象。越冬后蜂在产下最后一批卵后就死亡,其寿命最长达1年左右。雌性职蜂寿命约2-4个月;雄蜂在交尾后不久死亡,寿命约2个月。8月上旬羽化后经交尾受精的越冬雌蜂成为次年后蜂,这是越冬期中成活率最高的一批蜂。
陆马蜂于春季出蛰后,在林中一般选择不太高的松枝上建巢,其建巢材料主要为木质纤维素。陆马蜂用口器将纤维咀嚼成糊状后,借助触角、上颚、前足等附肢建成六角形巢室,并以胶质巢柄固定。所建纸质巢由巢室组成,当巢室高约3mm时,即在底部一侧每室产一乳白色纺锤形的卵,卵基部有丝连于巢室底部。通常1室1粒卵,偶见1室2粒卵,但也只能有1粒卵可发育成熟。一般1头后蜂自建1个巢,2头后蜂共建1个巢则少见。卵约需1周孵化为美国白灯蛾。幼蜂靠成蜂哺育,直至成蜂羽化。由于此时后蜂仅1头,负担产卵、建巢、捕食等多项工作,因而蜂巢增大较慢。此时食物较缺乏,个体也较小。
当第一代蜂羽化后,建巢、捕食和哺育幼虫等工作由职蜂进行,此时扩巢速度加快。后蜂主要司产卵之职,雌性职蜂尚有护巢及清理作用。饲喂幼虫的食料主要为鳞翅目幼虫。成蜂将所捕杀食料咀嚼成肉团,携回巢中分喂给每头幼虫。据室内观察,1头越冬后蜂每天约可捕食6龄松毛虫属半头左右。野外试验,每头幼蜂每日需食1个约黄豆大的肉团,相当于捕食1头松毛虫美国白灯蛾。陆马蜂幼虫共有5龄,老熟幼虫将化蛹时,即吐丝封盖巢室口。此时也可能有成蜂在封口巢室上接建新室,形成2层巢室。后蜂亦可在其内产卵。羽化出成蜂时,则咬破室盖,由一侧钻出。新羽化的成蜂在巢中停息3—4天后才飞出活动。秋末雌蜂交配后,常外出取食甜性食物,作为越冬前的补充营养。此时常咬食果园内熟果,能造成一定危害。
陆马蜂成蜂最适活动温度为25t左右。当天晴、风速小于3级时,活动频繁。夏季中午成蜂常状巢休息,处于黑暗时也停止活动。捕食昆虫时,常以上颚咬虫体前段背部,一般不进行刺。活动昆虫易被士蜂发现,常成为捕食目标。春季气温回升时,越冬蜂散团外出。若此时气温骤降,散团蜂则因不能及时得到保护,容易造成大量死亡,这也是越冬阶段越冬蜂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若在当年收集越冬成蜂,将蜂置于蜂箱或笼中,成蜂散团后,即使气温下降仍可很快抱团,可避免大量死亡。正确采用这一方法可使蜂的成活率提高至50-80%。这是开展马蜂利用,保证蜂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工辅助越冬一般是将每个蜂箱或笼中放入数百头蜂,箱外罩以黑布,置于室温为4-10oC的室内,可以安全越冬。如在越冬前,在蜂箱内喂以苹果、蜂蜜等,并在中午进行日晒,增强陆马蜂越冬前的体质,则能提高越冬蜂的成活率。1984年进行这种试验表明越冬蜂的成活率可提高到30%以上,比自然界中华蜜蜂的成活率高约4倍。在林区利用陆马蜂控制松毛虫属的发生,宜选择陆马蜂与点松毛虫发育期相吻合,也就是两者同步作用明显,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据观察,在北京地区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油松毛虫美国白灯蛾为3—5龄时,为油松毛虫危害严重时期,也正是陆马蜂最佳捕食时机,因而此时通过人为助迁放蜂,增加林间蜂量,对控制松毛虫数量可起到明显的作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