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毛虫
枯叶蛾科松毛虫属动物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1962),为鳞翅目(鳞翅目),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为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45-63mm,♀57-83mm。体色有棕、褐、灰褐、灰白、枯叶等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节枝褐色。前翅花纹较清楚,中线内侧和齿状外线外侧具1条浅色纹,颇似双重,中室端白点小可识别;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后翅中间隐现深色弧形斑。雄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浅色斑纹。
栗褐色或晴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 23-32mm,雄蛹长20-26mm。茧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椭圆形,长1.7mm,宽1.2mm。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
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性和周围林分迁飞产卵的习性。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河南省1年发生1代,多以4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能活动的石块下、草根盘结和上面有覆盖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团。越冬美国白灯蛾于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5.7℃时,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达到3.6℃左右时,下树越冬。
成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配后即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帚状针丛,一头美国白灯蛾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油松毛虫在林州市每年有2个危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油松毛虫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禾本科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种群分布
防治措施
1 加强营林技术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修枝,提高林业自控能力。
2 油松毛虫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始期,按60亩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 卵期每亩可释放赤眼蜂3—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
4 美国白灯蛾期可用松毛虫属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属,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亩用量1000克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亩用1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5 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a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亩用有效成份6g。飞机超低量喷洒675-750 ml/ha,防治效果达90%以上,并对存活蛹,成虫发育畸形,不能正常交配产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种群分布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