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女,祖籍浙江杭州,出生在上海,中国当代女作家,著名导演
王啸平的夫人 ,王安忆的母亲。
1943年冬随兄参加
新四军,发表小说《一个女学生的遭遇》。先后任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1951年创作的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55年文艺创作
二等奖。1955年转业到
上海市,任《
文艺月报》编辑。出版小说集《关大妈》《黎明前的故事》。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
百合花》(《
延河》1958年3期),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
茅盾的赞赏,声誉鹊起。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出版了小说集《
静静的产院》。“文革”中创作中断。
1977年发表小说《出山》,重新开始创作。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判
极端左翼路线的作品《
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是其“文革”后的代表作品,文风柔美中见刚强。《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历任《
上海文学》副主编、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还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
百合花》等,长篇小说《
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5年9月13日,出生于
上海市。三岁丧母,父离家出走,幼随祖母做手工糊口。因家庭贫困,直至十一岁才在上海市私立普志小学上学,一年后又停学。1936年,11岁的茹志鹃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她便就近在该小学上二年级。岂料次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上海情势危急,祖母不得不带着茹志鹃和四哥回到
杭州市,租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1938年祖母病逝,茹志鹃先是由三哥接济,随后又被迫来到上海自谋生路。先是进入一所
基督教办的慈善机构——以马内利孤儿院,过着白天半工半读、晚上没完没了地做祷告的囚徒式的生活。茹志鹃对此忍无可忍,数月后便离开了孤儿院。在三哥的支持下,她进入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后经同学介绍转入由美国人开办的上海清心圣经学校。期间,她涉猎了所能找来或借到的
古典小说《
红楼梦》《
水浒传》《
荡寇志》《
三侠五义》《
小五义》以及《啼笑因缘》等现代文学作品,其中《红楼梦》她反复读了9遍。
投身军旅
1941年秋,因
上海市局势动荡,不堪忍受
日寇奴役的茹志鹃离沪赴浙,作为沦陷区学生免费插入当时位于浙江莫干山区的“武康县立初级中学”。虽然学校为了躲避战火而屡次搬迁,条件异常艰苦,但她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爱读现代女作家
黄庐隐的小说,因为她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婉感伤的调子有着强烈的共鸣。1943年夏初中毕业后,她到上海私立颐生小学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生活》于11月22日发表在《
申报》副刊上,这成为她的处女作。同年冬随兄参加
新四军,她被分配到部队文工团工作。
1945年
苏中军区合并改编为华中军区,后又改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她一直在军区文工团任组长、分队副组长和创作组组员、副组长,期间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女学生的遭遇》。1946年8月
中秋节那天发起的总攻海安战斗中,她在新四军某团的前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这次刻骨难忘的战斗经历,成为她后来创作短篇小说《百合花》的基本素材。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创作生涯
1950年,在上海《
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新中国成立后,茹志鹃所在的文工团改为话剧团,隶属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她积极响应部队的号召,先后深入到南京郊区农业初级合作社、马鞍山铁矿以及徐州机务段、工务段等基层单位体验生活,以此为素材于1951年创作了《800机车出动了》《不拿枪的战士》等话剧,其中《不拿枪的战士》后来荣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
二等奖。1952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何栋梁和金凤》在《文汇报》发表,这是她解放后所写的第一篇小说。
1955年7月,从部队转业到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
文艺月报》编辑、小说散文组副组长、组长,被吸收为作协上海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同年出版小说《关大妈》(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发表反映少年儿童斗争生活的小说《黎明前的故事》(江苏
人民出版社)。
1958年3月,茹志鹃在《
延河》上发表了歌颂军民关系的优秀短篇小说《
百合花》(同年9月,《
人民文学》转载,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受到
茅盾的好评。1959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集《高高的白杨树》(
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录了她以前的十个短篇和五篇特写,1960年,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1962年出版了第二个短篇集《
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录了她从1959年至1962年写的十个短篇。这两个集子中的作品,大都是以描写不同时代妇女生活和她们的思想感情为题材的,其中如《高高的白杨树》《如愿》《阿舒》《第二步》《静静的产院》《三走严庄》等,都是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著名短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艺界的好评。作品曾被翻译为日、英、法、俄、
越南等国文字。
1965年,茹志鹃参加以
老舍和
刘白羽为团长的作家代表团访问了
日本。1977年被选为
上海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茹志鹃是一位有影响、有才华的女作家,她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挖得较深。她那细腻的笔调,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使她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量。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短篇选集《
百合花》,这是她的代表作。同年,发表歌颂贫下中农与“四人帮”斗争的短篇《出山》。1979年2月《
人民文学》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
剪辑错了的故事》,同年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人物逝世
1998年10月7日,茹志鹃因患心脏病引起
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终年73岁。
个人生活
茹志鹃的丈夫
王啸平是著名的编剧与导演,出生于
新加坡。
王啸平和茹志鹃的大女儿王安诺在安徽农村饱受锻炼,凭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日子,后来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和文学编辑。
茹志鹃的二女儿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被视为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茹志鹃和王安忆被称为中国文坛柔美的母女花。
茹志鹃的儿子王安桅原来是一名售票员,但通过勤学苦练成长为电影剧本的编辑,完成编辑电影剧本上下集《
走出地平线》《无品文官浪漫曲》。其中《走出地平线》电影荣获1993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作品
(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茹志鹃擅于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并加以深化,加上她特有的细腻笔触、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使她的作品充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后期风格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获得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茹志鹃是我60年代最喜爱的国内小说家,她在文坛荒芜之时,秀出于林,给了彼时被剥夺了写作权的我辈以许多安慰,盖文才毕竟未可全歼。《
静静的产院》《阿舒》《草原上的小路》都是她的名篇。(作家王蒙评)
《
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茅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