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斑鲆(学名:Pseudorhombus elevatus Ogilby, 1912)为
牙鲆科、斑鲆属的鱼类,俗名高身扁鱼。分布于西达波斯湾、南达
昆士兰州以及
海南岛、
北部湾到粤东及台湾东港等近海等,属于
热带浅海底层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昆士兰州。
高体斑鲆为热带浅海小型底层鱼,常生活于水深13—200米泥沙底质海区。大者体长可达150毫米。胃含物有
红娘鱼(Lepidotrigla sp.)的小鱼(体长11.7毫米)及一些
甲壳亚门残体。
高体斑鲆(高身扁鱼)P.elevatus Ogilby; Deep false
菱鲆 or Deep flounder) 背鳍69—70; 臀鳍53—56; 左
胸鳍12(8分枝),(右)11; 腹鳍Ⅱ—4;
尾鳍17(13分枝)。侧线鳞67—74; 鳃耙6—7+13—15,长扁。椎骨10+24。体长87—130mm:为体高1.8—1.9倍,为头长3.3—3.6倍。头长为吻长4.5—5.1倍,为眼径3.9—4.7倍。体卵圆形,很侧扁;尾柄很短。眼位左侧。眼间隔窄嵴状。口斜。上颌达眼中部。右下颌约30—38齿。有
肋骨及肾脉弓。左蒙
栉鳞,右
圆鳞。侧线前段弧状。背鳍始于吻右侧。臀鳍似背鳍,间脉棘露向右侧。左
胸鳍尖刀状,右鳍短圆,腹鳍基短。
尾鳍双截形。左侧黄褐;侧线直线部前端有一大黑斑,中后部有小黑斑;它处有环或弧状纹;鳍黄色有褐斑点。右白色。国内分布于台湾东港到
北部湾;国外达
昆士兰州及
波斯湾。
头体左侧及奇鳍、腹鳍有栉鳞,右侧为圆鳞;吻的中前部与口缘(上颌骨除外)无鳞。两侧侧线发达;直线部侧中位,到胸鳍上方呈圆弧状,头部有上枝及眼下枝,颞上枝约伸达第9—10背鳍条附近。背鳍始于吻中部稍后偏右侧,有膜连右后鼻孔背缘;前端鳍条路突出;约第41鳍条最长;后端鳍条最短小。臀鳍始于
胸鳍基稍前下方,形似背鳍。第一间脉棘显著突出于臀鳍前端,伸向右前方。左胸鳍尖刀状,中央8鳍条分枝,第3鳍条最长。右胸鳍圆形,鳍条不分枝,长约等左鳍3/4。左腹鳍位较低、前,后4鳍条分枝,第2鳍条最长,约达第2—4臀鳍条基。
尾鳍中央13鳍条分枝,后端双截形。
头体左侧淡黄灰褐色;侧线直线部前端稍偏上方有一约等眼径的黑褐斑,此部中央稍后及尾柄前端各有一较小黑褐斑,另在侧线上下各有2纵行约4—7个环状或圆弧状暗褐色纹;鳍淡黄色,有小褐点,背、臀鳍各有一纵行云状较大暗色斑,尾鳍前半部上下各一暗色斑。头体右侧乳白色,鳍色亦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