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宜
浙江绍兴的学者秀才
周伯宜(1861年—1896年),本名凤仪,字伯宜,改名文郁,考进会稽县学员后,又改名仪炳,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之父,,秀才出身,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1881年9月,周伯宜考中了秀才,失败后,周伯宜时常对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担忧,父亲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于是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
1896年10月,患肺结核久治不愈的周伯宜去世,年仅35岁。周伯宜的棺木在龟山殡了23年,到1919年周家移居北京,周伯宜才安葬于逍遥溇坟地。
人物生平
周伯宜从小身体瘦弱,作为家中的长子,一家人将其视若掌上明珠。周伯宜12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在父亲的推荐下,新台门不少人家让其书写对联,赢得一片赞扬声。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远房曾叔祖周一斋,在为其亲人送葬的葬船上,叫一同送葬的族侄曾孙周伯宜试着另写,12岁的周伯宜一会儿便写好了。周一斋夸赞周伯宜写的很好。遵照父亲周福清的主意,他一生曾经参加过好几次乡试,结果都没有考中,所以一直闲居在家里读书,没有到社会上做过什么事情。1881年9月,周伯宜考中了秀才,周伯宜的妻子鲁瑞也在这月25日早晨,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正是周家期待着的长房长孙。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周伯宜时常对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担忧。有一天,他对鲁迅的母亲表示四个儿子中,他想可以送一个往西洋去留学,一个往东洋去留学。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
周伯宜的病来的突然,家人听说陈墨可以止血,于是在砚池里磨起墨来,倒在茶杯里,送给他喝。周伯宜因此被弄得满脸漆黑。在一个姓冯的医生的医治下,在妻子鲁瑞的精心调养下,每天喝鲜藕汁一碗,吐血很快停止了,一度逐渐平稳。在病情好转之后,他继续给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讲《聊斋》的故事。有时还外出给亲友帮忙,替死人穿丧服。1896年10月,患肺结核久治不愈的周伯宜去世,并被安葬在绍兴市兰亭镇桃源村小,年仅35岁,这促使儿子鲁迅立志学医。周伯宜的棺木在龟山殡了23年,到1919年周家移居北京,周伯宜才安葬于逍遥溇坟地。
家族成员
个人生活
周伯宜经常好生气,好发怒,有时甚至摔筷打碗。但他对自己的孩子却是比较疼爱,从来不打骂孩子,鲁迅就从来没有受过父亲的责罚。有时小孩子把受人欺侮的话告诉他,他认为人如受欺,应该强硬对付,但如无端去欺侮别人,却是不应该的。后来鲁迅很受父亲这种思想的影响。周伯宜对鲁迅的学习特别上心,他认为小孩子上学要首先学习一点历史知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所以他要鲁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鉴略》。他认定这本书比《百家姓》《千字文》都要有用得多,它可以使孩子从小就知道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从小就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周伯宜还要求鲁迅有空还可以抄点书。
周伯宜见前途无望,内心压抑,染上重病,养成吸鸦片烟的恶习,因为有人向他建议,身体虚弱的人,每天少吸一点鸦片有益。他一试再试,就上了瘾。他还沉溺酒杯,醉酒后虽然不打骂孩子,也不跟妻子吵架,但脸色阴沉,自生闷气。孩子们常在吃饭时听见摔碎酒盅的声音,跑过去看,见父亲先把饭碗扔到窗外,接着把菜碗一个个扔出去。1894年冬天,周伯宜吐血之后卧床不起,他得的本是肺结核,后来又并发肺水肿鲁迅除了在三味书屋念书外,鲁迅又不得不为照顾父亲东奔西走。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家族成员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