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何在贡籍中很有名声。孙何曾著有《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以及《春秋意》、《尊儒教议》等作品。
李世民淳化三年(992年),孙何考中壬辰科
进士第一名,成为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
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最初担任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后来被召入直史馆,升任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任右正言,改任右司谏。
咸平二年(999年),孙何建议恢复六部职掌。不久,随
赵恒出巡大名,第三次上疏,直言边防不固的问题所在,再次获得真宗赞赏。回京后,暂任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两浙
转运使,上疏请求择优选任官吏,裁减冗员,增加俸禄。
景德元年(1004年),回京与
晁迥、
陈尧咨一起担任知制诰,判
太常礼院。不久即染重病,真宗派太医为其诊治,最终不治而逝,享年44岁。孙何著有《孙汉公集》四十卷,《驳史通》十余篇,《乐府补题》一卷。他的弟弟
孙仅,是
咸平元年(998年)的状元。
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撰写文章能引经据典,尤以文学、经史驰名,与当时著名学者
丁谓齐名,历史上合称“孙丁”。相传孙何、丁谓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头名状元,而丁谓榜列第四。丁谓颇有点不服气。
赵光义幽默地说:“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么好怨的!”
孙何很有真知灼见,他的一些治国安邦建议很受皇帝赏识。
咸平元年(998年),孙何向
赵恒献“任人唯贤”的《五议》,即皇帝应选派有胆略的文职大臣执掌兵权;世家子弟应送入太学接受教育,贫穷家庭的优秀书生应由州、县推荐任用;禁止花钱买官禄;恢复考试录用制度;推行乡饮的宾仪制度,尊重读书人;按才能任命官员,不应凭恩典照顾提拔升级。真宗对此深表赞同。咸平二年(999年),孙何再次上奏,改革人事制度,裁汰冗馀官员;调整国家职能部门,把三司所辖的部门和机构归还给户部,逐步恢复六部,各司其职。这些建议被
赵恒采纳。同年冬,孙何随同真宗巡视大名府(
开封市的门户,今
河南省、
河北省的交通要塞)。途中,真宗向孙何咨询边防局势和对策。孙何列举当时军队、政府腐败,将帅无能,守关统帅贪生怕死,边将守城轻敌等一系列弊病。真宗十分嘉许,并根据孙何建议,将守关边将
傅潜以抗敌畏缩不前和贻误军机的罪名给予惩处,流放房州。
景德元年(1004年),孙何奉旨回京任
太常礼院士,执堂三班院。又嘉升为知制诰,赐金腰带,紫蟒袍。孙何因操劳过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四岁。
孙何与丁谓齐名友善,号为“孙、丁”。
王禹偁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等,闻于时。荆门知军孙镛长子。
淳化三年(
公元992年),举
进士甲科。起家将作监丞,通判陈州。累迁两浙
转运使。景德初,判太常礼院,命知制诰。以疾,卒于官。何著有文集四十卷,驳史通十馀篇,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卒于官。著有《两晋名臣赞》《春秋意》《尊儒教议》《驳史通》。
孙何、
孙仅的籍贯有争议:元代
脱脱写的《
宋史》说是“蔡州汝阳人”;另一说
荆门市则源于他们父亲孙在荆门任知军以及孙家三兄弟“荆门三凤”的称号;明万历《汝州志》将孙仅列为汝州乡贤。清
康熙汝州市知州宋名立找到了宋代人写的一本书,书中说孙何、孙仅是汝州人。宋名立认为宋代人写宋代人较为准确,脱脱写的《宋史》有误。宋名立还到状元沟一带进行采风考证,认为孙氏状元应为汝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