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燕尾
鹟科燕尾属动物
灰背燕尾(拉丁学名:Enicurus schistaceus)是鹟科燕尾属的一种纤细的中等大小的鸟类。
形态特征
灰背燕尾成鸟:额基、眼先、颊和颈侧黑色;前额至眼圈上方白色;头顶至背蓝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飞羽黑色,大覆羽、中覆羽先端,初级飞羽外基部和次级飞羽基部白色,构成明显的白色翼斑,次级飞羽外翈具窄的白色端斑;尾羽梯形成叉状,呈黑色,其基部和端部均白,最外侧两对尾羽纯白;颏至上喉黑色,下体余部纯白。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跗、趾和爪等肉白色。幼鸟的外观与成鸟不同,没有白色的前额,背部是褐色的,胸部有暗色的鳞状斑纹。灰背燕尾是单型种,至今未见有亚种分化。
大小量度:体重♂27-40g,♀27-36g;体长♂206-235mm,♀210-220mm;嘴峰♂15-19mm,♀15-18mm;翅♂93-102mm,♀92-96mm;尾♂125-132mm,♀113-131mm;跗蹠♂26-29mm,♀28-29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灰背燕尾一般栖息在海拔340-1600米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溪流和河流附近,常停息在水边乱石上或在激流中的石头上停息,出没于山间溪流旁。偶尔也会远离流动的水体出现在道路和小径的边缘。
生活习性
灰背燕尾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在繁殖季节形成家庭群体。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以水生昆虫、蚂蚁、蜻蜒幼虫、毛虫腹足纲等为食。它的叫声被描述为高亢、尖锐、金属般的尖叫声,也会发出柔和的“cheet”声和受到惊吓时的刺耳尖叫声。
分布范围
灰背燕尾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湖南省南部、福建省东部和西北部、广东省北部和南部、广西瑶山、四川省(西部康定市、中部都江堰市雅安市峨眉山市)、云南省(西部、南部、东南部)和贵州省。在东南亚地区,这种鸟类是定居的,而在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它会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而迁徙。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有时繁殖季节可持续至7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沿岸岩石缝隙间,巢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巢呈盘状或杯状,主要由苔藓植物和须根编织而成,内垫金鱼藻茎和枯叶。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类植物和草将巢隐蔽起来。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4枚,卵为卵圆形,污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雌雄亲鸟都会孵化蛋。
异名
Henicurus schistaceus leucoschistus (synonym)
Enicurus schistaceus leucoschistus (synonym)
Motacilla schistaceus (synonym)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022年9月消息,一篇《安徽省黄山发现灰背燕尾》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动物学杂志》上,文中记录于两年前在安徽省黄山市先后两次发现灰背燕尾,为安徽省鸟种新记录。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异名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