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年于黑龙江创立的公立大学
哈尔滨电工学院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前身学校之一,曾是一所以电为主、机电化结合、多层次办学的高等电机工程学院校。
学院始建于1950年1月26日东北地区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建为哈尔滨电工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7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5年4月学院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哈尔滨理工大学。
截止到1995年,拥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设有7个系、18个专业;图书馆藏书31万册。还附设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学实验中心、印刷厂、电工厂、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等部门。共有教职工总数120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45人;在校学生5201人,其中本科生2855人,研究生94人。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哈尔滨市沈阳市等大城市逐步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百业待兴,工程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人民政府为恢复经济,培养东北地区电器工业电器中级技术人才,决定创建东北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
建制沿革
1950年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接管原抚顺市第二中学,并改校名为东北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区西路4号),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设置电机、电讯、机械、工厂管理、工厂会计、电缆、电器应用化学共7个专业(科)。2月,原抚顺市第二中学将学校移交给东北地区电器工业管理局。3月12日,东北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正式开学。  
1952年10月18日,由于哈尔滨电机厂建设和发展需要,东北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奉命由抚顺市迁往哈尔滨市香坊区马场(现哈市香坊区三大动力路),改校名为哈尔滨电机工业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  
1953年4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市电器工业技术学校,隶属关系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同年,原北京机械制造学校电机专业并入,学校更名为哈尔滨电器制造学校,当时在校学生为781人,教职工25人。设电机制造、电器仪器、电缆电线制造、工具制造、机床设备、企业计划、厂房及住宅建设共7个专业。    
1956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隶属关系转为电机制造工业部。    
1958年6月,为了适应国家电机工业发展需要,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改建为哈尔滨电工学院,由中专升格为本科,开始招收本科生。  
1963年10月10日,学院教师张德怡出席全国电机工程学会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  
1965年,停止招生。  
1970年,哈尔滨电工学院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哈工大三系,隶属黑龙江省。    
1973年,哈尔滨电工学院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出,招收工农兵学员,隶属黑龙江省。    
1977年,哈尔滨电工学院恢复高考招生,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8年,“Mi-1互感线圈时间常数标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同年8月,哈尔滨电工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1982年,由于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哈尔滨电工学院改隶机械工业部。  
1980年代中期,学院扩大开发新校区。  
1987年,学院“葛洲坝12.5万千瓦机组推动轴承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学院仪器仪表系组织“中国1988年交直流测量技术学术会议”。  
1992年,学院获黑龙江省首届“振兴经济一等奖”。  
1995年4月,哈尔滨电工学院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哈尔滨理工大学。
体制改革
恢复高考后,学院积极推动管理体系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教职工聘任制、后勤承包制。同时,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及学风建设。
学制设置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和中国大学信息查询系统信息记载,1958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哈尔滨电工学院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73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教育教学
设备设施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学院原有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80年代中期,扩大开发新校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至1995年已建起部分学生宿舍,食堂和在建一栋教学楼。1995年学院图书馆藏书31万册。
师资教员
1958年学院成立后,先后举办了电工、物理化学、语文师资培训班,有效地补充了师资力量;至1965年,大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充实到学科教师队伍,同时学校派出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进修教师陆续学成归校。1980年代,调入和选留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和到国内重点院校修。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78年,教职工总数826人,教师251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45人。1995年,教职工总数1202人,教师42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45人,讲师154人。  
学院教授(部分):
名师简介(部分):
史乃教授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原电工学院副院长;曾兼任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旋转电机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电机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系全国享誉电机界的“八大教授”之一。研究方向为电机理论和特种电机及其控制。重点科研项目有“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驱动系统”、“300兆瓦汽轮机旁路特种电机”和“高速电机变频装置”等。代表著作有《电机理论与运行》、《电机学》、《电机学-机电能量转换》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琏教授 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制造系,曾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电工技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电工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八届政协常委。主要从事电机CAD、电力系统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7.5KW、4级“泵用新型节能电动机”,被国家科委等部门评定为国家级新产品。1986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被机械电子工业部评为我国机电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科教兴省”特别奖,1994年被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大典》(1993年版)。  
李哲生教授 原哈尔滨电工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电机设计专家。  
费正生教授 我国电磁测量技术与仪表专业的奠基人,创立我国第一个电子测量及仪表专业,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批电子测量专业的教材,培养了该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雷清泉教授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任哈尔滨电工学院教授。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终身荣誉主任。在利用热激电流技术研究绝缘均聚物中的电子运动规律、评定耐电老化特性和指导材料改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且达到了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班级生数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哈尔滨电工学院设置电机系、电材系2个系,4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定为4000人。1958年-1976年,学院毕业生总数达2082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当年招收新生6个专业,6个班,共240人,在校生达900人(含进修生60人),其中研究生5人;1988年学院设置5个系,2个教学部,11个专业;学院发展到1995年,拥有7个系、4个教学部;18个专业,6个硕士点;二级重点学科2个,在校学生5201人,本科生2855人,研究生94人,夜大函授生2252人。        
机构设置
教学系科:
科研院所: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78年,学院拥有实验室12个;1988年,学院拥有实验室18个,研究室10个;发展到1995年,学院拥有实验室21个,研究室10个。
教育成果
学科建设
电气工程学科是学院的特色学科,学科是从1950年东北地区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设置电器科和电工材料科两个专业科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1950年至1958年(哈尔滨电工学院成立前),为学科初建阶段。
1958年到1965年(哈尔滨电工学院成立后),是学科发展较快的时期。
1970年代至1995年,电气工程学科逐渐成为学院各学科中最有优势和特设的学科,也是学院其它电气信息类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摇篮,同时为学科在2000年代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就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58年学院成立后,坚持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至1975年有记载的主要科研课题与成果9项。“文革”结束后,学院面向经济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同100余家工厂企业建立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承担国家有关部委、省和市项目,年科研课题由1982年的40项增加到近100项。年科研经费由12万增长到200万,1992年以后逾千万。“七五”期间近5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部委和省市级奖励。长江三峡工程国家基础研究项目2项。
1958-1975年主要科研课题与成果:
1977年黑龙江省科技大会献礼项目(4项):电机内电磁场计算、红外线连续硫化双层挤出机、飞机发动机测温巡检仪、定碳仪。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省科学大会获奖项目:
1979-1995年主要获奖科研成果:
学术刊物: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于1959年创刊,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旨在反映国内外电机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主要刊登:电机与电气、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具有原创性、创新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
1989年1月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系统1987一1988年度优秀科技期刊评审编辑质量奖;3月荣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11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一等奖。  
1997年更名为《电机与控制学报》。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77年至1995年合校前,学院以强电为主的科系有两个,分别为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材料系,共6个专业。
仪器仪表系(电子工程系)的电磁测量技术与仪表专业为全国最早设置。  
专业水平:
至1980年代中期,“电机”专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电机专业水平相当;“电气绝缘材料”专业为国内唯一的部级试办专业,被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
教学成果: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学院深入教育与教学改革,增开选修课,加强实验教学,突出计算机和外语训练。
199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统考,一次及格率达71.4%,列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第二名;学院获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称号;黑龙江省首届“振兴经济一等奖”。
1993年,哈尔滨市高校数学竞赛,学院获团体第一名。
人才培养
学子荣誉:
1980年代初,蔡蔚(电机78级本科生、电机82级硕士生)以120分的满分成绩获机械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物理统考第一名。  
优秀校友(部分):
学术交流
根据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信息记载,19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国加州大学、苏联科学院、波兰华沙电工技术研究所等2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学院派出10多名教师去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学校文化
办学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以“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明显提高”为目标,把学院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科大学。
电气精神
执着,踏实,朴素。  
学习氛围好,品质善良,用功刻苦。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建制沿革
体制改革
学制设置
教育教学
设备设施
师资教员
班级生数
机构设置
教育成果
学科建设
科研成就
教学建设
人才培养
学校文化
办学思想
电气精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