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脑石
鱼脑石
鱼脑石是石首鱼科动物小黄或大黄鱼颅骨中的耳石。鱼脑石性寒,味甘、咸。归膀胱经。鱼脑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纤维蛋白、有机质、微量元素等。其中,碳酸钙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入药部位
头骨中的耳石。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归经
归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主治
石淋,小便淋沥不畅,鼻炎化脓性中耳炎
相关配伍
1、治尿石症、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份。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愈。单用鱼头石亦佳。(《外台》引《古今录验方》)
2、治肾结石膀胱结石:鱼脑石研末,每次5g,以甘草15g,车前50g,煎水送服。日服2次。(《中国动物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香油调匀滴耳。
使用注意
阳虚体寒者勿用。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在黄鱼汛期收集,将颅骨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二、炮制方法
1、鱼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
2、煅鱼脑石:《医宗金鉴》:“微煅。”现行,净鱼脑石,置适宜容器内及无烟炉火中,用武火煅有爆裂声至红时取出,放凉。
形态特征
1、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大鲜、黄花、桂花黄鱼、黄瓜、红瓜小黄鱼、黄纹、大仲、红口丝。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颌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长。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又名小黄鱼、大眼、黄花鱼、古鱼、迎春花、小鲜、叫叫儿、厚鳞仔、小黄瓜。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生长环境
1、大黄鱼:为暖温性回游鱼类。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水区。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径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季随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回游越冬。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2、小黄色: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性状鉴别
一、药材性状
1、大黄鱼:耳后呈长卵形,具三棱状,前端宽圆,后端狭尖,里缘及外缘弧形。长1.5-2.3cm,宽0.8-1.5cm。全体白色,具瓷样光泽。背面从里缘向外缘逐渐隆起呈嵴状。近里侧及外侧底部可见到明显的层状生长纹,后端有一斜凹沟。背面有横向嵴棱数条。腹面较平滑,前后两端稍翘起。有一“蝌蚪”形印迹。“蝌蚪”的头区昂仰,近圆形,伸达前缘。尾区斜直,为一“T”字形浅沟,尾端扩大,中央有一圆形突起,尾部直达后缘。边缘沟显著,宽而短,位于腹面里侧缘与“蝌蚪”形印迹之间。质坚硬而脆,断面可见纵向纹理和生长纹相互交织,具绢样光泽。气微,味淡稍涩。
2、小黄鱼耳石长1-1.2cm,宽0.5-0.7cm。
以色洁白、质坚硬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鱼脑石呈不规则的碎粒。完整者长卵状三棱形,中间较宽,一端钝圆,另一端尖,有1条斜凹沟。一面平滑,两端微翘成船形,上面中部凸起,不平坦。全体瓷白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稍涩。煅鱼脑石形如鱼脑石,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质松脆。气略焦臭,味微咸。
药理作用
消炎作用。
现代应用
聚精丸:功能补肾固摄。用于梦遗滑精,小儿遗尿症。
相关论述
1、《日华子》:“治淋。”
2、《开宝本草》:“主下石淋。”
3、《纲目》:“主淋沥、癃闭。解砒霜毒、野菌毒,蛊毒。”
附注
鱼脑石近年来发现混乱品种有黄姑鱼耳石皮氏叫姑鱼耳石、鱿鱼耳石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
一、采集加工
二、炮制方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性状鉴别
一、药材性状
二、饮片性状
药理作用
现代应用
相关论述
附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