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氏叫姑鱼,俗名黑、加网,为
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的其中一个种。本鱼近内海中下层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沙泥底质和岩礁附近的海域,有昼夜垂直移动之习性。以
甲壳亚门、
端足目、
多毛纲等为食。春季产卵,产卵时能发出较大叫声,卵浮性。个体小,体长一般在100至150mm,生命周期短。食用鱼,肉质纤细,油炸、清蒸、
糖醋皆宜。
体延长,侧扁。吻圆突;口裂小,下位,近水平,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瞳孔中央下方;上颌齿最外列齿大,齿数稀疏,其余内列齿5-6列,均细小;下颌齿细小呈绒毛状,内外列同大;吻缘孔5个,中央孔呈三角型,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凹入成5片状;吻上孔5个,中央3孔圆而大,呈弧形排列,左右各有一外侧孔,孔小且向中央侧裂;颏孔为似5孔型呈弧形排列,中央颏孔隔成2孔,内侧颏孔为长裂型,外侧颏孔大呈三角型。眼眶下缘距前上颌骨水平线有一鳞片宽。鼻孔2个,圆形,后鼻孔较大。前鳃盖具锯齿缘,鳃盖具2扁棘;具拟鳃;鳃耙短小,最长鳃耙只有鳃丝的1/3。除吻端、颊部及喉部为
圆鳞,余皆被
栉鳞;背鳍软条部、臀鳍及
尾鳍布满小圆鳞。
耳石为
叫姑鱼型,印迹头区半圆形,尾端扩大为圆锥形。背、腹鳍基起点约相对;
胸鳍基上缘点在背腹鳍起点前,鳃盖末缘下方;尾部楔形;腹腔膜灰褐色,胃为卜字形,幽门垂6个,肠为2次回绕型,鳔为叫姑鱼型,前端呈左右突球状,附枝14-15对,第一对伸入头区。
体侧上半部灰
褐色,体背在背鳍基下方具5-6黑斑,下半部浅灰褐色,有银白亮光;背鳍褐色,末缘黑色;腹、臀鳍上半部黄褐色,下半部黑色;尾鳍前半部黄褐色,后半部黑色;胸鳍浅褐色,鳍基内缘有褐色腋斑;鳃盖青紫色,在2扁棘间有一暗斑;鳃腔黑褐色;口腔白色。
1.25毫米初孵
仔鱼,卵黄囊梨状,油球位于卵黄囊中下方,体干上的色素仍以褐色、淡黄色为主,并带有淡紫色。全长2.33毫米仔鱼,口微裂于头的腹面,心脏前移拉长,胃和食道相通,油球上棕、橘黄色色素呈辐射状色素块,肛节30-32对。
皮氏叫姑鱼为暖温性近岸中下层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以及岩礁附近海区,产卵时能发出“咕咕”叫声。据推测,中国东海有两个地方群体,东海北部群越冬场在
济州岛西南部,春季向西至西南洄游,春未至夏季到近海区产卵,夏季到东海北部至
江苏省近海海区,产卵后亲体分散索饵,冬季返回济州岛西南部越冬。另一为
东海南部群体,越冬场在中国台湾海峡至北部海区,春季向近海和向北洄游,春末至夏季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北部至
浙江省南部近海产卵,秋季分散索饵,冬季返回越冬场。
中国东、
南海区的产卵场分散不集中,几乎在沿海浅水区均有产卵产卵期黄
渤海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东海区产卵期略早于黄、渤海。产卵期间喜栖息于透明度低的河口浅水区,底质大多为细沙泥,水深5-15米。怀卵量为7-10万粒。
卵圆球形,彼此分离,浮性,无色透明,卵膜薄而光滑,卵径为0.1-0.7毫米,卵黄细匀,略带淡黄色,油球1个,球径0.19-0.20毫米,卵周隙小,胚体形成前仅在卵的动、植物极两端出现一小间隙。原口封闭后克氏泡出现,肌节4-5对,整个胚体布满
褐色、深黄色点状色素胞油球表面布有星状褐色素。
皮氏叫姑鱼为小型食用鱼,系定置网和拖网等作业兼捕对象。经济价值高,在水暖花开的春、夏季是盛产的高峰期。肉质佳,
糖醋、清蒸皆宜,为了保存的方便,市面上也有晒干的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