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秀春
詹秀春
詹秀春,男,出生于1961年5月,籍贯河北省,生于北京市延庆区。他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技术研究人员,担任新技术研究室主任,并且是一名硕士生导师。詹秀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了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并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工业化学系以及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进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地球科学样品微区原位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分析、X荧光制样设备研制、大陆科学钻探现场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质谱等。此外,他还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的领导或合作工作。
教育经历
1982年7月,詹秀春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岩石矿物分析及地球化学系,获得学士。随后,他在1989年7月完成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分析化学专业的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他还在1993年至1994年间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工业化学系进修,并在2000年的春季至夏季期间,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工作经历
詹秀春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地质科学院,他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之旅。作为新技术研究室的负责人,他不仅承担着教学指导的任务,还积极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地质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地球科学样品微区原位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分析、X荧光制样设备研制、大陆科学钻探现场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质谱等。同时,他也是一位活跃的国际合作者,曾多次前往大阪进行短期的工作访问。
学术贡献
詹秀春在学术界有着影响力,他不仅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步辐射用户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分析实验室》《冶金分析》《分析科学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此外,他还是《X-Ray Spectrometry》杂志在中国地区的顾问。他的研究重点在于WDXRF、EDXRF、LA-ICP-MS等分析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在他的领导下,成功研制出多种X射线荧光分析熔样机,并已售出多台。
科研项目
詹秀春主持并参与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地质大调查项目中的LA-ICPMS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家基础平台项目中的玻璃态微区痕量分析标准参考物研制,以及863项目中的多功能车载现场实验分析装备的研发。此外,他还参加了973项目中有关科学钻探的地下微生物及地下流体研究的部分工作。
研究成果
詹秀春发表了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涉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新进展与应用、流体包裹体的合成方法及分析应用等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其中一项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际合作项目中,他还翻译了大量的英文和日语文献资料,总字数超过50万字。
专利成果
詹秀春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两种用于X射线荧光分析的电热熔样炉,并分别申请了专利保护。这两种装置分别为X射线荧光分析用电热熔样炉的陶瓷载样盘和X射线荧光分析制样用的自动成形高温电热熔样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学术贡献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专利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