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由两部分组成,一般人所提及的“新空气”,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指
毕晓世、
解承强、
张全复三人。 1988年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最高产的一年。名称:新空气的声音
乐队简介
为中国广州80年代末期成立的一支乐队,该乐队在中国流行音乐起步的年代昙花一现,但影响深远。
乐队由两部分组成,一般人所提及的“新空气”,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指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三人。
基本资料
名称:新空气乐队
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
成员:毕晓世 解承强 张全复
专辑:《新空气的声音》、《世界只有一个地球》、《音乐人说》
乐队历程
新空气乐队是中国第一个流行音乐的原创组合,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和多样的形式,成为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一支强劲的队伍;他们以《新空气的声音》、《世界只有一个地球》、《音乐人说》等歌曲开创了本土流行音乐创作的先河,带动中国内地原创之风,使广州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中心。他们最先带起了流行音乐的潮流
毕晓世、
解承强、
张全复可谓站在当时音乐潮流最前端的三个人,他们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在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刚打开局面、还未十分流畅的情况下,他们最先敏感了欧美流行音乐的潮流变化,他们没有照搬国外的流行音乐文化,而是站在专业角度,踏实研究世界音乐的表现技巧,加入自身的领悟,把外国优秀的音乐元素与中国本土特色结合,写出一批具创造性的作品。
说唱歌曲如今大行其道,解承强却早在1987年已独立创作了中国第一首说唱歌曲,内容却是极其中国化的《脸谱》。同样,
毕晓世在那时已开始进行MIDI制作,比当下的MIDI潮流超前了整整一个年代。他们三人最先在中国流行乐坛发扬合作精神,彼此的智慧在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中激荡出无数火花;他们也是最早具有品牌意识的音乐人,在事业起步初期,他们已在尝试进行自我包装,把自己的作品与自己一块儿推向全国市场,比
唱片公司推出歌手签约制度的时间还要早,只不过三人凭自己的力量,而唱片公司把这套方法做成了制度。还有,他们对音乐要求极度严谨,旗下乐队音乐功底过硬,伴奏水平相当高。把音乐作为终身职业,他们宣言自己不会像地下乐队那样,仅把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他们会更注意音乐的可听性,他们要赋予作品长久的生命力,如今他们的作品都成了流行经典,提起那个年代,谁都不能跳过这三个响当当的名字,还有那个永远经典的乐队:“新空气”。酝酿:“三江并流”《秋千》一炮而红
追溯到最初,
解承强在战士歌舞团拉
大提琴,
张全复在广州乐团拉
中提琴,
毕晓世担任
广东省歌舞团的指挥兼作曲。1984年,省歌舞团组建广东省轻音乐团,以演奏
香港电台流行歌曲为主,毕晓世继续担任指挥一职,解承强担任编曲兼指挥,张全复弹BASS。三人时不时会凑在一起聊聊音乐。而毕晓世当时还与
唱片公司合作,得常常往录音棚跑。解承强与张全复因为性格相投,音乐观念一致,两人天天混在一起,有事没事就聊音乐。那时解已开始搞些创作,每写一首新歌,就拿给张看。张从小修下厚实的音乐功底,记忆力特别强,脑子里装有无数旋律,一旦发现解的曲子里有与自己记忆某区重合的部分,就建议他进行修改,而
张也在与解讨论曲子好坏的过程中学到结构把握等歌曲的创作方法。张全复说解承强是他的启蒙老师。
解承强曾对他说,你写一个歌吧。张就写了个旋律,找
陈小奇填词,第一次填出来歌名为《大沙漠》,张感觉与旋律味道不吻合,找小奇再填一次,第二版词拿到
张全复手里,就成了那首著名的《秋千》。结盟:开始认路沙河顶吹出“新空气”
程琳的《程琳一九八七》在全国热销,里面也有“新空气”三剑客的功劳。解承强的《
信天游》在国内吹起一股西北风;张全复的《
背影》、
毕晓世的《
从前有座山》等也是其中分量极重的作品。三人感觉在一块合作力量特别强。那时一位朋友到北京参加音乐交流会议,回来告诉大家北方圈内人认为南方全是小调调,成不了气候,让众人颇受刺激,决心要干点成绩出来。而
香港电台流行乐坛随手一抓一把超级大腕,让刚刚起步的
广东省乐坛承受极大压力,若凭单打独斗,很难能制造什么效果。广东的原创也正处于萌芽阶段,概念还很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人达成共识,要联手闯出本土创作的新局面,打造一个全国知名的广东音乐品牌。创作组合的人员确定了,为组建乐队,他们四出寻找优秀乐手,终于在中山一个歌舞厅里发掘出
吉他弹得很棒的
捞仔。结盟后的第一个问题是品牌的名字,解承强提议用“三原素”或“三剑客”,但没被最终采纳。某日,众人在沙河顶的大排档消夜,食肆的收音机里播着流行音乐,
张全复的灵感突然而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而他们要做的,不正是在中国乐坛吹起一股新空气,传播新音乐吗?“新空气”的提议一出,即得到所有人肯定。崛起:雄心壮志喊出《新空气的声音》
接下来筹备出第一张专辑《新空气的声音》。合作写同名主题曲时,三人在一小房间里,有人坐桌上,有人
坐沙发,形成三角阵势,各人拿纸拿笔想主题,有点子了就公布。后来这固定为三剑客的合作模式。张全复效率最高,总是首先想到好点子;
毕晓世负责将之完善与提升,
解承强则在结构和编曲意念上给出精辟意见。毕晓世说,
张全复的特点是偏感性,音乐感觉不错,对音乐能过耳不忘;解承强则偏理性,对社会心态、当下潮流等颇有研究,总能在歌曲的构思立意上提出创新;他自己则偏技术,在编曲制作上作了很多探索。张全复说毕晓世是最早把MIDI引入内地的音乐人,可谓当时的音乐先锋。三人共同创作的主题曲节奏流畅,歌词表达了“新空气”的雄心壮志:“从前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从前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生命充满新空气”。专辑从着手创作到出版,用了半年多时间,最后录音的大半个月,创作人、歌手和乐队天天泡在
南海录音棚。专辑推出后也没有资金在全国推广宣传,就让信息自然散布,结果在年轻人间大受欢迎,当年广东电台、电视台的年度金曲、最受观众欢迎奖等重要奖项一个不漏地全领到手。开拓:“北京演唱会”上露了大脸
1988年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最高产的一年。年初,三人带着乐队上京,北京方面正在筹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第二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借此机会,“新空气”与北京同行进行音乐上的南北交流,与
陈哲、侯术人、
金兆钧、
刘欢、
王迪、
郭峰等人结下深厚友谊。三人为演唱会共同创作合唱歌曲《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此外,
解承强写出《
一个真实的故事》,
毕晓世创作《山沟沟》、张全复写《是否明白》与《千百年的故事》。 6月的演唱会上,“新空气”登台,如一股清新的南风,其顶尖的音乐水平让全国同行叹为观止,影视策划人
甲丁在当时就说,这个乐队水平真好,北京要若干年才赶得上。用
张全复自己的话说,“新空气”在这次活动中是“露了大脸”。“新空气”乐队因其出色的弹奏水准,经常受邀担任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的现场伴奏。演唱会结束后,“新空气”回到
广州市。1989年陈凯创建的“卜通100”歌舞厅成了“新空气”的活动基地。随后,“
健力宝”集团赞助了5万元,1989年7月,“新空气”在友谊剧院举办三场“新空气”作品演唱会,当时的舞台设计把三人的巨幅照片挂在场中,两块红布从二楼直垂而下,上书“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使现场颇有本土流行音乐宣誓大会的味道。
张全复说,这次演唱会可能对圈内人的意义要大些,后来一大批活跃在
广东省流行乐坛的音乐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次演唱会鼓舞。高潮:“
上海市演唱会”“新空气”厚积薄发
1990年,“新空气”的品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虑到上海传媒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他们便打算举办“上海新空气演唱会”。做市场调查时有朋友告诫他们要慎重行事,因为那几年
香港电台歌星轮番到上海开演唱会,上海市场已呈现疲态。但得到“太阳神”企业全程赞助,“新空气”在上海的演唱会还是开成了,带上自己几年来的精品,邀请
陈汝佳、
朱哲琴、霍峰、
王越、
安冬、
那英和
景岗山等歌手加盟演出,“新空气”在上海黄浦体育馆连演三场,现场4000座位座无虚席。在上海取得成功,意味着“新空气”已立起
广东省优秀本土创作活生生的例子。
上海市演唱会成了“新空气”厚积薄发的光辉时刻。然而“新空气”班底的台前和幕后界限模糊,三人又做创作又进行演出,没有一个固定的分工对“新空气”进行包装推广,三人本职为音乐人,实在没法兼顾市场。之前凭一腔热情不计回报地推行原创,名气打响了,经济上却改善不大。回到
广州市后,慕名找上门来的活儿逐渐多起来,
解承强去做
广告音乐,
张全复与
毕晓世合作,忙于给
唱片公司的新歌手写新歌。“新空气”乐队便长驻“卜通100”歌舞厅,晚上表演;白天则泡在录音棚里,为录制歌曲伴奏。尽管各自忙碌,三人仍然希望继续推动“新空气”向前迈进。“新空气”是三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这份感情如何能轻易舍割。因为想在1991年推出“新空气”的第二张专辑,三人又凑在一起写了《音乐人说》,用一种轻松调侃的调子,讲述的却是当时有点迷惘的心境。其中有几句歌词特别动人:“这样一个夜晚/街道已荒凉/开始了我们的音乐方向/谁也不能忘/曾经付出的/在音乐之中/我才是巨人/在你面前/却显得如此陌生”。2002年5月,三人受“同一首歌”节目邀请,还难得地凑在一块同台演出,
毕晓世拉
小提琴,
张全复拉
中提琴,
解承强拉
大提琴,仿佛回到当年,一切又都历历在目。各自都有新忙活
随时间推移,“新空气”原班人马各忙各事,已再难有合作机会,解承强在西藏音乐中寻找新音乐形式的灵感,也制作唱片,最近要推出两张创新意念的唱片,一张为推行“后
邓丽君时代”,包装一个女孩子,用邓丽君的唱腔唱邓丽君所没唱的新歌;另一张与
西藏自治区宫廷音乐相关,所展现西藏音乐的精髓将打破人们对西藏音乐的一贯理解。张全复则在
广州市、深圳、北京三地跑,我在他出发去深圳前找到他,他说从深圳回来又得立即乘飞机往北京去。
毕晓世现在是一家跨国音乐公司的老总,旗下有
阿杜、
刘俊杰、
陈洁仪等一批优秀歌手,目前正致力于国内歌手的打造。对于“新空气”名气打起来后却没有往前再迈一步,很多人都觉可惜,毕竟那么有创作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一支队伍,从建立到淡化,约三四年时间,尽管那几年如黑夜里突然爆裂的焰火一般夺目,可“新空气”扩散了,作品留下来,三人也去了拓展自己的音乐领域。说起来淡化又确实有点迫不得已,三人当时创作、自我包装、演出三项业务全部自揽,能力再强也难长期跨区工作,再说三人最终的爱好还是创作。不过,三人目前的状态也相当好,“新空气”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闯出本土创作的新局面,事实上他们也已做到了这点,使命完成,也是应该各人继续自己的音乐追求了。张全复有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他说,就目前来说,自己想过安安稳稳的滋润日子是很容易的,可自己不想这样,还想“趁能折腾的时候再折腾几年”。
毕晓世现在已相对较少涉及创作,他说作为音乐人不再创作,他也怀疑还能在哪里体现价值,可毕竟写歌不能写一辈子,年轻人更能紧跟时代步伐,而自己的财富是当年积累的经验,或许现在他应该做的是用经验去把握市场需要,影响
音乐制作方向,特 别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内地音乐制作还未完全标准的状态下,寻找内地情况与国际标准化音乐制作理念和方式的契合点,并推动中国音乐制作的标准化进程,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新空气乐队
“新空气”乐队由两部分组成,一般人所提及的“新空气”,是“新空气”创作组合,指
毕晓世、
解承强、
张全复三人,他们是在1987年10月,参与制作《程琳1987》这张专辑后联合催生“新空气”的。组成创作联盟后,三人着手组建新空气乐队,但乐队一直没有完全固定的成员,其中较稳定的中坚力量有:毕晓笛、赫宇旭、李小林、
捞仔四人。这里面毕晓笛是毕晓世的弟弟,负责键盘部分演奏;赫宇旭人称“旭仔”,之前在省
轻音乐团拉
小提琴,加盟“新空气”后成为乐队的鼓手;李小林原在战士歌舞团弹低音吉他,自然也在乐队中负责BASS部分演奏;捞仔是吉他手。乐队常驻“卜通100”歌舞厅后,亦称卜通100·新空气大乐队,或卜通100乐队。 《新空气的声音》
《新空气的声音》是融合了丰富音乐元素的一个专辑,吸收了大量国外的音乐表现形式,如
解承强的《脸谱》,可谓中国最早的
说唱乐曲;
张全复有一首与
朱哲琴对唱的《你是否惦记我》,在广西民歌的韵味中掺进南美的巴桑诺瓦节奏,张全复说,去年年底在北京遇到
张亚东,张亚东还特地找他要这首歌的备份,说受这首歌影响特别大,这着实让张全复感到吃惊,因为专辑推出的当年,张亚东人尚在山西,“新空气”果然把他们的歌曲传播得很远;
毕晓世的创作也借鉴了南美节奏和
迪斯科的一些元素。创作这张专辑的时候,国内流行乐还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律可依,音乐人是跟着感觉走,怎样感觉怎样表达。毕晓世说,我们敢这么说,这张专辑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里面许多萌芽的新意念,辐射了后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之路。这张专辑的形式是新颖的,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底蕴,“黑马”广告公司创始人
张小平把三人的脸描成脸谱做专辑封面,就是为了强调他们音乐里的中国化内涵。后来这个设计还在
法国拿了奖。
解承强解承强至今收藏着1990年“新空气”
上海市演唱会的海报,因为那个时候,是“新空气”最辉煌时期的厚积薄发的光辉时刻。
张全复毕晓世说张全复音乐感觉相当好,对音乐能过目不忘。毕晓世张全复说毕晓世是音乐先锋,因为他是最先把MIDI引入内地的音乐人。
专辑曲目
名称:新空气的声音
年份:1987年
演唱:新空气音乐组合(新空气乐队)
成员: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
曲目:
A1新空气的声音 (新空气音乐组合)
A3大风沙 (张全复)
A4山高水深 (解承强)
A5是什麽在呼唤 (毕晓世/刘欣茹)
B2只要回首无憾 (毕晓世)
B3随它去 (解承强/刘欣茹)
B4飞奔向太阳 (毕晓世)
《新空气的声音》歌词
漫长岁月,总是无尽头,有谁愿意伴我同行
地和天,是我的家,走遍海角天涯
风吟烟吹,还是那样冷,吹不走我的情和意
奔跑在 黑夜之中,点燃我们自己
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
头上顶着天,我们重新来,生命充满新空气!
……
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
头上顶着天,我们重新来,生命充满新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