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中小学位于碧波荡漾的
濠河之滨。学校占地面积为689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现有50个班级, 2626名学生。八十余年风风雨雨的历练,使这所创建于1907年年的老校充满生机,青春永驻。它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优异的办学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赞赏,被誉为镶嵌在河这根银项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27年,由袁贻生出资,将一所
庙宇(大王庙)改建为大王庙初级小学(后曾用名城南街小学),4个班,王兰生任校长。抗战胜利后,由袁捷任校长。
1956年,又改名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57年,增建两平房教室。1958年,通师和女师合并,该校更名南通师范第四附属小学。
1962年,定名南通市城中小学。1964年,新建2层教学楼,共8间教室。1972~1978年,先后改建17间教室、6间大办公室,3间小办公室。嗣后,成为一所中心小学。1991年8月,由教育局投资,学校统筹,在校园南侧新建3层综台教学楼。
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里拥有以张育新、陈萍两代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126名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9%中、高级职称占64%。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异军突起,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着较强的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据2000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区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等级奖270人次,20人被评为区、市级骨干教师,8人被评为区、市级教学能手。
教研工作扎实。城中小学以教学研究工作扎实著称,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教学研究活动,多位教师到省内外讲学、上示范课,各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组乃至教师之间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更是随处可见,他们探讨教育规律,切磋教学技艺,共同推进教育创新活动。近年来,学校更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教育研究活动。由张育新主持的《语言训练与语文素质培养》、《小学语文立体组合实验》、《小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数学、自然、思想品德、艺术、体育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工作。教师们一面学习教育理论,一面坚持教改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在市“减负增效”专项检查、省语文调研、区综合素质调研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以一流的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凸显时代主题,坚持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推广阅读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的目标。1、围绕“新阅读教育”主题,全面推进学科文化阅读。如英语文化阅读、科学文化阅读、数学文化阅读、历史文化阅读等,让阅读增添情趣,让知识变得美丽。2、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开设校本课程,如:文学诵读、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会、外国文学、古典文学、英语文学、科学文学、数学文学等等,大力推广阅读文化,扎实推进课程改革。3、逐步构建阅读评价机制:如编制阅读手册,根据年级特点将阅读书目由浅入深分级编制,并建立评价方法,让学生拾级而上,让阅读扎根于儿童的内心,成为他们自主、自觉、自发的行为,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生质量和生活质量,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生活并创造幸福的人。学校先后邀请了著名
儿童文学金波和
沈石溪与学生见面,作精彩的讲座,并签名售书,积极引导学生用经典润泽心灵,让智慧成就人生。配合读书活动的开展,还创办了《绿野》报纸,指导学生阅读,发表学生习作,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09年3月的《南通教育报》以《阅读:生命的风景》为题,介绍了学校推广阅读文化的成功经验。
全体教职员工锐意进取,踏踏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学校获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省德育工作实验学校”、“市牵手共建道德行动计划先进集体”、 “区优秀班主任集体”、“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2012年9月18日,2000年悉尼奥运乒乓球女子双打冠军
李菊回到母校——南通市城中小学,与同学们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