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1935年—)原名王金波,河北衡水人,祖籍河北冀县(现河北冀州市),汉族。毕业于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之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金波幼时受父母熏陶,文学天赋展露,逐渐走上
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大学便开始发表作品,后文革期间遭到批判和打压。沉淀十年后开始由儿童诗创作转向童话和散文,完成创作瓶颈的突破。晚年依旧文思泉涌,不断写出新的作品,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
金波出版过的作品有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二十余本。童话集和儿童小说如《
苹果小人儿的奇遇》《
追踪小绿人》《
乌丢丢的奇遇》等十多本。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散文集,歌词集等。
金波的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他的作品获得过冰心图书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及“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及1992年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提名等。
人物经历
父母熏陶
1935年,金波出生在北京。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为金波的文学创作思想奠基。母亲的儿歌,则是为金波打开诗歌文学启蒙的大门。早年父亲参与抗战,母亲闲暇之时,会给金波读他父亲留下的《诗歌季刊》。特别是母亲用乡音读出其中的一组
河北省童谣,当时就引起金波的共鸣。母亲的儿歌和童谣,是金波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这也表明了母亲幼时的熏陶,在金波走上儿童诗创作这条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波的父亲的影响同样是使金波走向成为文学作家的道路。父亲的很多书使上小学后,刚认识了一些字的金波提供了阅读来源。其中
冰心的《
寄小读者》伴随金波度过了小学时代。父亲上中学时写的诗歌和散文的一本绿色的硬皮笔记本,给了金波很大的启发。金波也依葫芦画瓢准备了一个本子去抄他喜欢的各种词句。而后父亲送给他一本《
契诃夫手记》。在金波长大后,对这本手记深入学习,让他逐渐理解作家的灵感来源可以是平时生活记录的点点滴滴。
早年生活
小时候的金波比较孤单寂寞,性格也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活泼开朗。他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
精神寄托,渐渐学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那时金波会在不高兴时选择去大自然走一圈,通过和大自然的动植物交流,他的内心便会逐渐平静下来。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金波就展现出他喜欢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习惯。他从那时起就不再只是单纯欣赏大自然的美,还关注着大自然一切事物的发展,想象着它们的命运轨迹。在成长中,金波认为和大自然交流,等同于和生命交流。
少年时期,金波在文学方面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在金波小学毕业时,班主任的赠言是“努力吧,做一个文坛上的才子”。这句话让金波铭记一生,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成为一个文学家。上中学后,金波尝试过投稿,但都以被退稿告终。这并没有打击到他,反而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并希望以后可以去中文系深造。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学理工在社会生活会更有优势,父子俩在专业选择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最终,父亲妥协了,选择尊重金波的梦想。在1956年,金波的第一篇作品《小篱》发表了,虽然仅仅只是一首歌词,但金波也很开心。第二年,金波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入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创作萌芽
大学期间,由于童年经历的影响,金波的创作便自然而然地走向了
儿童文学。在当时,《人民文学》等一些报刊还发表过金波的儿歌。随后,金波的写作之路一发不可收。金波曾给《儿童音乐》投稿,一位名叫宋军的老编辑采用了金波不少的儿歌和诗歌,还主动给金波打电话问他在哪儿上学。闲暇之时,这位老编辑也会对金波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鼓励金波多写稿。课余时间,金波便喜欢收集、研究民间童谣,同时也开始了儿歌和歌词创作,写了许多歌词以及一些能谱曲的诗。《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词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贴合当时现实生活,一度得到大家的喜爱。毕业后,金波选择了留校任教,先后在中文系,音乐系授课,后成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这时的金波一直都在关注
儿童文学,尤其是儿童诗。1963年,金波出版了一篇童话诗《红鹦鹉和绿鹦鹉》。同一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还为金波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回声》。
多次转折
他的歌词代表作之一《在老师身边》编成歌曲,深受各地师生的喜爱,名气很大。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些报纸发表文章批判后,作品被禁止演唱。文革十年给金波带来的磨难,反而使金波的创作沉淀下来。为文革后到来的创作高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当代中国
儿童文学发展史也迎来了自己的转型期,同时这也是金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1979年,金波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担任了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金波坚持创作儿童诗三十多年后,决定在童话和儿童散文领域开始了崭新的探索与尝试,尤其是童话。当时的金波意识到自己难以在儿童诗的创作上有所突破。那时的金波,开始逐步摸索如何从写诗的转换到写童话和散文上来。
在探索中,金波的童话创作进入成熟的时期,这也迎来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多部短篇童话,如《
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等,以及一些长篇童话《
乌丢丢的奇遇》《
追踪小绿人》等,在写诗时积累的文化底蕴,全部倾泻到写童话中来,使每一部作品都尽善尽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波正是从这里开始另辟蹊径,开创了诗歌与童话相嫁接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
金波当时觉得儿童诗创作逐渐散文化,丢失了凝炼和音乐性,忽视诗歌的形式美。后来他有了一个想法:决定试着给中国儿童写十四行诗。金波认为儿童诗不能不讲究格律,不能走散文化的路子,因为这样反而会不利于儿童诗的传播。于是金波当时借鉴了格律谨严的十四行诗,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特别是“十四行诗花环”,讲究格律严谨。由于金波在诗歌形式上敢于实践,这使得他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晚年创作
新世纪到来,金波年岁渐长,但仍选择继续创作下去。这段时间里,金波笔耕不辍,精品叠出,特别是儿童诗《
推开窗子看见你》《献给爱的花环》《柔软的阳光》,童话《
乌丢丢的奇遇》,儿童散文《感谢往事》《自然笔记》等作品较为出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
尤为难得的是,金波在步入古稀之年后,锐意不减,写作的势头从未停止。金波在继续短篇童话创作的同时,开始了向长篇童话的进军。自2007年《乌丢丢奇遇记》出版后取得较大反响,又在2012年陆续推出了由《
追踪小绿人》《
又见小绿人》《我们都是小绿人》组成的“小绿人三部曲”。金波的一生,都在为
儿童文学奋斗着。
主要作品
儿童诗集
童话集
散文集
歌词集
评论集
选集
以上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贴近儿童
金波的作品体现出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并用儿童的语言描述出来。金波赋予这些事物童真的想象,构成了童诗中清新灵动而丰足的世界。他写的儿童诗歌突出与儿童共鸣,运用契合儿童思维和儿童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着力从现实生活中去描写儿童,来表达对儿童的爱。这样有利于儿童真切地感受到金波笔下表现出的真、善、美。在手法上,金波代入儿童想法,着重用抒情技巧描写自然的一些事物。他把儿童的认知赋予在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上,利用诗歌的外在形式抒发情感,承载儿童的内心世界。
节奏韵律优美
他的作品形式中,有着丰富的音乐性。他的一些儿童诗,韵脚整齐,音律优美,词句复沓,一唱三叹,顶针相扣,平仄错落有致,体现出丰富的音韵以及节奏的美感。这是形成金波童诗美的重要途径,也是他的许多童诗之所以被改编成儿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特点,使金波的作品在朗诵或吟咏时产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的感觉,便于儿童熟记传诵。
拟音词的使用,不但会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还增加了童诗诵读的美感和趣味性,对童诗自然非常合适。透过简单的拟音词,能让儿童从听觉上感受到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美。在朗诵上,拟音词增加了童诗诵读的音乐感和趣味性,也吸引着孩子感受其中的音韵美感。
意境自然清新
在意象上,金波的儿童诗歌常常聚焦于自然界各种事物。他的作品大多以小动植物,月亮,星星,雨等为创作主题,选取的题材大多数是平时能观察了解到的事物。这些事物使诗歌中的形象明净,内容自然,语言清新。
在意境上,金波的诗于古韵中透露出清新自然的美感。金波尤其讲求诗歌意境的营造,其诗歌意境以空灵、隽永为基本特色。一方面,对古典诗的借鉴与开拓使得诗的韵味更加深远悠长,另一方面,诗中童话精神的渗透又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梦幻迷离的意境。
金波在诗歌中通过种种意象,再现孩子们的行为、动态、语言和心理。这样便合了儿童与意象的性格和气质,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从而创造出符合少年儿童审美情趣的,以清新和自然为主旋律的意境美。
独特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谨严、形式整齐的诗歌形式。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后传到欧洲各国。金波创造的十四行诗将西洋诗歌与
儿童文学完美融合在一起,也将童心、童趣、童真,以及将少年儿童的审美体验与十四行诗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一种开拓性的实验。
金波笔下的儿童十四行诗有多种形式,分别借鉴了
意大利,
英国以及国内的十四行诗作品,熔炼出自己的风格。受欧洲风格影响,金波的十四行诗,带有
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诗风色彩,从而使作品的诗歌艺术走向了丰富、广阔和深厚。除此之外,金波在借鉴之余也融入中国文学因素。作品中一些“衔头接尾”的诗,体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辘轳体”。而金波的花环组诗,把西方十四行诗体与中国“辘轳体”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抒情长诗的形式。这使金波的十四行诗在内容表达和感情的抒发上更加自然流畅。
荣誉奖项
人物获奖
作品获奖
人物成就
形式上,金波最早把十四行诗这种格律谨严、形式整齐的诗歌形式引入儿童诗,开创十四行诗与儿童诗创作相融合的先河。教育上,金波的童诗由于朗朗上口,被改编成儿歌后影响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并且,金波是当代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最多的人。他的作品出现小学语文教材里28次。如《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被选入初一上册语文课本,《背课文》被选入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等。海外影响上,金波的多部作品被译为英、俄、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