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畅,男,1964年12月出生,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主要从事和声学及后调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1987年9月入
云南艺术学院攻读作曲专业本科,1991年9月入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和声学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留四川音乐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和声学及后调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1995年晋升讲师。
2000年晋升副教授。
2006年晋升教授。
现任和声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作曲系
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
科研成就
论文著作
1.《节奏的易加增殖原理》,《音乐探索》,1994年第3期。
2.《音高的易加增殖原理》,《黄钟》,1995年第2期。
3.《音高及节奏中的易加增殖现象》,《交响》,1995年第3期。
4.《五声音核及其扩展技法概论》,《音乐探索》,1995年第4期。
5.《主科和声课程的合理定位及教学构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选载于《
当代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269—279页。
6.《五声调式的共同音转调》,《音乐探索》,2000年第3期。
7.《旋律的结构及其延长导论》,《音乐探索》,2003年第3期。
8.《交流现代音乐创作的盛会,品尝现代音乐作品的盛宴——“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综述》,《人民音乐》,2003年第12期。
9.《调性分类的依据及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对斯波索宾等著\u003c和声学教程\u003e有关调性分类的阐释》,《音乐探索》,2005年第4期。
10.《全音阶及其和声透视》,《音乐探索》,2006年第3期。
11.《论音乐中的对称》,《
音乐探索》,2006年增刊1期。
12.《五声性集合的十二音组合》,《中国音乐》,2013年第2期。
13.《类五声集合初论》,《
音乐时空》,2013年第6期。
14.《五声性集合概述》,《音乐探索》,2013年第3期。
15.《后调性理论中一些概念术语解析及中译名琐谈——翻译斯特劳斯\u003c后调性理论导读\u003e一书后的思考》,《音乐时空》,2013年第12期。
16.《非调性语境中集合的连接及声部进行》,《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7.《九声音阶概析及九声音阶音集之己见》,《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8.《对拉恩和福特集合标准型及原型标准的比较评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9.《一部珍贵的对转调进行专题讲述的和声学教材——对黄虎威\u003c转调法\u003e的简要分析和评价》,刊载于《“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文论集》,
北京市: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
20.《新里曼理论三和弦转换的基本模式及其扩展》,《音乐探索》2015年第4期。
21.《三和弦的逆行倒影链和移位链操作及不同转换模式的循环》,《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22.《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u003c钢琴小品六首\u003e(OP.19)之6的分析为例》,《音乐探索》2016年第2期。
23.《无调性音高空间中的转换模式》,《音乐探索》2018年第1期。
24.译文《亨利·考威尔的钢琴音响探索》(合作),《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5.译文《评内尔·米顿的\u003c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u003e》(合作),《音乐探索》,1999年第4期。
26.《
调性和声基础教程》,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27.译著《后调性理论导读》(IntroductiontoPost-TonalTheory)(第一译者,原作者JosephN.Straus),内部使用。
28.《
后调性理论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年7月版。
作品
1.
钢琴独奏《罗作》,发表于《音乐创作》2001年第1期,第89—95页。
2.歌曲《托起大地的希望》(作曲),第四届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会歌征集评选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筹备委员会)
一等奖,并当选为会歌。
3.无伴奏男高音领唱及与混声合唱《
太阳之歌》(作曲),获
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
中国艺术节(
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三等奖。
科研项目
1.独立完成了
四川音乐学院2003年重点科研项目“旋律学研究”(2003-1)。
2.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
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重点科研项目“五声性音高结构研究”(11SA128),并被评为优秀。
3.独立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重点科研项目“后调性理论热点问题研究”(14SA0152),并被评为优秀。
4.独立完成了四川音乐学院2015年重点可以项目“新里曼理论三和弦转换的模式及其循环类型研究”(CY2015008),并被评为优秀。
5.独立完成了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无调性音高空间中的转换模式研究”(SC15B074),并鉴定为良好等级。
6.独立承担的
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项目“‘K-网’在集合分析及声部写作中的效能研究(16SA0129)”,完成。
社会活动
1.参加“全国和声理论与教学研讨会”(2005年5月
北京市),宣讲论文:(1)《A·M论——音高节奏的易加增殖原理》;(2)《主科和声课程的合理定位及教学构想》。
2.参加“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2011年10月
上海市),宣讲论文《五声性集合及其十二音组合》。
3.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分析)理论大师讲习班”(2012年6月上海),并举办“高畅教授、张旭鲲老师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分析)理论大师讲习班汇报会”(2012年6月
成都市)。
4.受邀赴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办“后调性理论解读”专题学术讲座(2012年12月
昆明市)。
5.参加“黄虎威教授从教60年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成都),宣读论文《一部珍贵的对转调进行专题讲述的和声学教材——对黄虎威\u003c转调法\u003e的简要分析和评价》。
6.参加“第三届全国音乐
数学分析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29—10月3日
武汉音乐学院),在大会上展示了“
后调性理论基础”课程中的《理论和分析中的“上下文关联倒影”》课件,并宣讲了论文《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作品19之6的分析为例》。
7.参加“2017作曲理论学科建设国际
高峰论坛”(2017年11月8日-11日由
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和高峰高原作曲理论课程团队承办)。
获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