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镇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辖镇
归朝镇地处云南富宁县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东接谷拉,南接广西那坡龙合、定业两乡和城厢镇,西靠板仑乡,北接洞波、者桑,国道“323”线和谷拉河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2020年5月,归朝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归朝镇位于富宁县东南部,地处东经105°45′-106°01′,北纬23°28′-23°43′之间,东接谷拉乡,南接广西那坡县龙合、定业两乡和城厢镇,西靠板仑乡,北接洞波瑶族乡者桑乡,国道323线和广州—昆明高速公路及在建的云桂铁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531.5平方公里。
全镇总面积5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8亩(人均0.78亩),冷凉石山区、温暖土山区、低热河谷区各占三分之一。最高海拔1067米(登冒冒康大山),最低海拔470米(旧寨平贯),平均气温21℃,年日照191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境内分布有谷拉河、里呼河、架街河、孟村河、百油河5条河流和架街水库,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经济林果主要有八角、油桐油茶、桔、桃、李、梨、葡萄、西瓜、扁桃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锰、铁、钛等。全镇主要围绕农、林、畜、电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485万元,财政总收入12,178,767元,粮食总产量1360万千克,人均产粮337千克,人均纯收入1270元。
历史沿革
唐末宋初设归朝、架街哨,明朝崇祯年间土富州移置归朝,沈土司曾在集镇所在地发展了3000多户人家,统治了600多年。所辖旧寨村属七村九弄山区中的第七村,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开辟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据传说和自然特点,归朝及附近地区存有八大风景点,即龙泉喷血(龙头井)、象鼻卷湖(老街)、鱼珠晚钓(老街)、狮台望月(莫弄)、高坡清风(高峰坡)、岩河细雨(岩河)、金印拢云(后龙山)、百鸟朝王(里达鸟王山),谷拉河沿岸碧绿繁茂的扁桃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旖旎宁静的田野,优雅古朴的竹楼,构成了独具一格的壮家田园风光。
人口民族
全镇辖15个村委会341个村小组,居住着壮(占70.9%)、汉(占14%)、瑶(占15.1%)三种民族。居住着汉、壮、瑶3种民族,其中壮族占70.9%、汉族占14%、瑶族占15.1%;坝区为各民族杂居,边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民族风俗文化各异,民族服饰类型多样,主要民族节日有壮族有上巳节珑端街、七月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等。境内至今仍遗留沈土司遗址、者瑶山古战场等带有浓重壮族文化烙印的人文古迹和完整的壮族建筑、起居、习俗,属中国壮族稻作文化科学研究基地和文山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壮族风情旅游带”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末全镇共8759户41343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归朝地灵物丰,山川秀美,可饱览热带喀斯特地貌中仅有的峰林、孤山、石芽、溶洞等自然景观,境内分布着六大原生态自然奇观:龙泉喷血(龙头井)、象鼻卷湖(老街)、鱼持晚钓(老街)、狮台望月(莫弄)、高坡清风(高峰破)、金印拢云(后龙山)。可探索文化遗产,如有数百年历史的沈氏土司祠堂,遍地忠魂的者瑶山古战场以及青年会址等遗址。可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时的红色之路,“七村九弄红区”中第七村――—旧寨村走出过无数革命先烈。可品尝扬名全国的八角、绿茶等特产,可观赏沿河普厅河两岸绵延的千里梯田,归朝是富宁壮族人民的一方乐土。
归朝是云南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8种壮族语言支系各有特色,龙跃村出土的石钛证明新石器时代已有稻作文明。4000多年来,历经帝王专制、士司统治、反帝反封建、解放革命等磨砺的归朝壮族群众仍然始终如一地依山傍水,建寨而居,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积淀了一整套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世代传承下来,以“那”文化、特色糯食、“干栏”建筑、五彩壮锦、壮戏山歌、以“摩”和“鸡卜”为标志的宗教文化等六大方面为主要标志。这些”活“的文化遗产不仅内涵深厚、发育完整、自成体系,而且神秘新奇、历久不衰,涵盖了归朝壮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壮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灵魂。
热情淳朴的民风,轻快柔软的山歌,生动有趣的壮语,热情似火的“陇端街“,宗教色彩浓重的庙会……归朝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富宁县及至云南壮族古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文化
民俗
“那”文化
“那”(音nā)为壮族方块字(又称土俗字),即“田”之意,多见于壮族民间流传的山歌,散记、道书、契约等手抄本中,是富宁2014年所收集到的204个壮族方块字之一。富宁壮族为稻作民族,喜居水头,其生产生活与“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传统节日陇端节多在村边的田间进行,壮族民间文学《田螺姑娘(后改为《螺蛳姑娘》取材于田间,壮族著名舞蹈草人舞(又称稻草舞)源于田间劳作之隙的相互嬉戏。
壮族据“那”而作、赖“那”而食、依“那”而乐。以“那”为本的稻作文化,孕育了谷种来源的经文、牛王到人间的传说,还产生了稻谷神、田坝神等自然神根,人们据此把它称之为“那”文化。全县2595个自然村,以“那”字命名的就有327个,占12.6%。壮族聚居的各地,稻作文化发达,体现在地名上的稻作文化最为著名。而在归朝镇境内就有将近30%。各村的“那/纳”(水田)、“板/潘/版/阪”(村寨)、“布”(泉水)、“南”(水、河流)、“/巴”(石山)、“罗/录/骆”(山谷)、“垌/洞”(宽广田坝)等字的齐头式地名的命名方式,都是古代壮族稻作文化发达的见证,归朝镇堪称富宁县壮族“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百越干栏
“栏”,壮语“楼房”、“家”的意思,也称为“干栏”。归朝壮族人民自古以建“栏”居住而著称,《魏书·僚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数。”为何建“栏”而居?《旧唐书》说是由于“土气多瘴病,山有毒草及沙虱、蝗蛇”。可见,栏建筑是壮族先民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和对付毒蛇猛兽侵害而创造的。现今的栏多为三层,四垂檐瓦,一般是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幢,还有建耳房、阁楼和抱厦组为一套的,家家都有望楼和晒排。历代壮族首领受中央册封为王、侯、土司或达官贵人,其官邱建筑则是以干栏连环布局为若干相通的走马转阁楼,更显舒适、安全而又气派。位于归朝镇境内的旧州沈氏土司宗祠是其中的典范,其布置巧妙,气势雄浑,是壮族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
风味糯食
归朝本土最具特色的两大糯食是“糯”和“糇喜”。“糇糯”,壮语糯米饭”的意思;“糇喜”,壮族自制的一种糯米甜食
经济
农业
有效灌溉面积796公顷,销售良种1.8万公斤;作物插种面积73512亩,主要作物:油料2251亩、甘蔗3772亩、蔬菜9526亩(其中南洋椒215亩、甜椒300亩)、水果5436亩、油桐6250亩、油菜6350亩、八角18765亩。推广良种13121亩、优质水稻4105亩、优质玉米1215亩、电脑农业13650亩。大牲畜存栏19057头(匹),出栏4324头(匹),出栏率22%;生猪存栏31502头,出栏16456头,出栏率14%。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90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62元,占总收入33.23%;畜牧业收入12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18%;渔业收入22万元,占总收入的0.4%;林业收入455万元,占总收入的7.7%;第二、三产业收入1460万元,占总收入的24.73%。农民人均纯收入1162元,农民收入以第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4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93人(占劳动力的11.59%),在省内务工992人,到省外务工2066人。
基础建设
开通自来水村委10个。架设输电线路109公里,通电15个村委会232个村小组3796户,自然村通电率64%;实施农网改造8个村小组。交通:通路15个村委180个村小组287公里,国道“323”线、归谷线过归朝段分别为28公里、22公里;有河道泸定桥3座、平板桥4座、石拱桥1座;农用车148辆。邮电通讯:通程控电话12个村委会36个村小组422户。有线电视320户,广播电视接收台47个,覆盖率64%。手机用户310户,小灵通160户。
水利:境内有架街水库,有三面光灌渠10条14.7公里,田间排灌沟渠12.8公里。
能源、电气化:15个村(居)委会315个自然村通电,自然村通电率92.4%,行政村通电率100%。建成小水窖1615口、沼气池1347口、节能灶300口。
交通:罗富高速公路和国道323线穿境而过,是云南省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现有镇村公路5条150余公里,村村公路207条700余公里。总通路里程1580余公里。覆盖15个村(居)委会327个自然村,自然村通路率96%,但村村公路多属晴通雨阻的简易土路,道路硬化率低,有近1/2的村村公路雨季无法通车。
通讯、广播电视:现有15个村委会213个自然村已全部通电话;4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安装闭路电视,11个村委会226个自然村安装电视接收器,通电视率达71%。
旅游
沈土司遗址
后州沈土司遗址位于归朝镇归朝村委会后州村,清代建村,清代富州沈土司衙门迁址于该村。沈土司移署归朝村委会后州村小组后,建官署,办农桑,兴壮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遗址,现存历史文物有供奉观音观音庙、供奉关羽解州关帝庙等三十六个遗址,爱新觉罗·旻宁皇帝御赐命碑和埋藏了几百年沈氏土司母亲之墓仍然稳固,还有保存完好的有石狮、石猪、石象、石柱、雕花石缸、石墩及已祠堂等可供游人参观。
归朝六景
土富州八景名胜,归朝境内就有狮台望月、金印笼银、龙泉喷血、象鼻卷湖、鱼珠挽钓、高坡清风六景,粤东会馆对联写道:“左龙泉右象鼻前狮台后金印四处湾环皆是滇之胜境,春碧柳夏绿荷秋黄菊冬白梅百花绵秀依然粤地风光”来赞美归朝。屏风翠岭山的土富州驻地,自南向北大片岩溶,山下冈身一体,山象狮子,巍然屹立,两耳插天,山脚河水如腾蛇,左右蜿蜒,山顶云遮雾绕,绚丽雄观,山脉连绵起伏,古喻曰:“头在东京,身在保乐,脚踏镇安,尾在归朝”之传说。
者鹞山古战场
清代广南知府李熙龄曾赋:“西峰耸秀入云间,五色灵鹞任从还,蹑顶谁携双蜡屐,分支又认九龙山,浓烟缥浮丹阁,密雾迷离罩翠发,定有神仙时跨鹤,此中不许俗人攀”。所谓九龙山是指矗立在谷拉河下游沿岸的“者鹞山”。者鹞山位于龙绍村委会平坤村小组境内,山顶灌木丛林,长満了参天大树,两侧嵯岈陡峻,后面高峰峻岭,九溪水穿底至峨城汇,半岭人从鸟道樊,仅有一条从山脚而入之路,古为易守难攻的驻守之地。
“洞连八奇”、“四十八宝山”
东部百油河末端峰林谷地,古依山险,天然异景成群。有甘美村的古石画、石墩、石床、石椅、石钟、石碑和羊洞、牛洞、马洞、虎洞、蝙蝠洞、粮洞、恩爱洞、避暑洞之传闻;西边登冒内有百丘,形状多样,北面黑石裸露的登冒四十八宝山,海拔1600米,隆起山脉的顶部,展开一个约千亩的丘陵盆地,边沿起伏高围,中间顿立各种形状的低小丘陵,千姿百态,有小石林,还有天然水塘,有的平滑如板,中部有一条小溪,其中南端有一个10米高的山溪瀑布,朝绿荫塘飞泻,水碧绿,冷如冰,古诗曰:“步步升高上山巅,四望众山皆下眼,山顶何来百丘地,乃是古代准平原”之赞美。
宗教庙宇
归朝有武庙、观音庙、城皇庙、龙王庙四大庙,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都有众多信徒前来朝拜,香火旺盛,与八景名胜交辉相映,充分体现壮族道教和佛教文化。
社会
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所。52所学校中,幼儿园1所,小学49所,初中一所,省级示范性成技校1所。在校生总数5987人,其中幼儿园幼儿78人,小学生4148人,初中生1716人,成人函授中专班45人;教职工总数340人,其中幼儿教师6人,小学教师250人,中学教师83人。2006年11月,全镇“普实”工作通过省、州两级政府验收,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2006年12月,全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州人民政府复核。
全镇现有农户8458户,共乡村人口40500人。其中农业人口26750人,劳动力26682人。全镇以壮族为主,居住着汉、壮、瑶等3种民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273人,参合率86.9%。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2013年,全镇共有村卫生室14所,镇级卫生院1所。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归朝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文化
民俗
经济
农业
基础建设
旅游
沈土司遗址
归朝六景
者鹞山古战场
宗教庙宇
社会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