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是一家中国香港综合性日报。1969年1月22日创刊,
马惜珍等人创办,是
东方企控集团(前称东方报业集团)的旗舰报刊,现由马惜珍儿子
马澄发担任集团执行董事。截止至2017年9月,《东方日报》读者人数已经超过348万。
《东方日报》创立初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财务困难,马惜珍通过减少员工和出售个人财产来确保《东方日报》的生存。通过专注于原创内容和简洁编辑,尤其是对赌马新闻的报道,报纸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实现了发行量的恢复和盈利。1977年,
马澄坤接管《东方日报》后,报纸迎来了全面的发展。他不仅继续增加报纸的版面和报道范围,还大力投资于社会服务专栏和设备更新,有效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1980年代,他成功扩大了
东方企控集团的规模,并在1987年通过股票发行,大幅提升了集团的资金实力。在社会责任方面,马澄坤倡导的“爱心行动”和设立的慈善基金会,深受读者欢迎,增强了《东方日报》与读者之间的联系。2002年2月,马澄坤首创《东方日报电子报》。至2022年,《东方日报》已连续46年成为香港销量第一、读者人数最多的报纸。
《东方日报》坚持以精确、真实、迅速的报道原则,提供全面而详尽的新闻内容。该报纸专注于广泛报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动态,同时,其副刊版块汇集了众多来自香港新闻界和文艺界的知名作家贡献的文章。这些文章篇幅适中,栏目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满足了不同年龄层读者的需求。该报还提供财经、娱乐、体育等多方面的报道,并设有集结名家的“龙门阵”,以及针锋相对的评论栏目“正论”和“功夫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发表和解读观点的平台。
历史沿革
草创时期
1969年1月22日《东方日报》创刊,创始人为马惜珍及其兄弟马惜如。由于当时香港报业竞争激烈,在40余家日报的夹击下,发行量迅速下滑。为了维持运营,马惜珍卖掉个人财产,成为报纸唯一所有者。
在马惜珍的领导下,报纸职员减至9人,并确立了一套严格的编辑原则:“原创内容,简洁编辑。”鉴于香港法律对赌马开放态度,报纸聚焦于马经新闻,此举成功吸引读者,半年内发行量恢复至一万份。尽管团队士气高涨,财务状况依旧紧张,马惜珍不得不出售最后一辆车以支持报纸。
1970年下半年,发行量增至1.5万份,报纸首次实现盈利。团队经过讨论决定将盈余投资于增加版面和报道范围,从而将版面从四版增至六版,并引入了电讯和副刊版块。此次扩展获得了更多读者的支持,发行量迅速增加。到1971年底,发行量达到8万份,随后通过进一步扩展版面和提升内容质量,发行量在1972年增至11万份。
快速发展
随着
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东方日报》迎来了快速发展期。1973年,报纸迁至
九龙,不断扩大采访和发行网络,并投资于先进技术。到1973年10月,报纸步入企业化经营,发行量增至14万份。1976年6月,发行量突破30万大关,成为首家达到此发行量的香港报纸。1977年,
马惜珍将管理权交给自己的儿子马澄坤。
自1970年代中期起,《东方日报》推出了“社会服务”专栏,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专栏致力于关注影响市民生活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
马澄坤对待读者投诉的原则是“必须反映、必须追踪、必须详细回应”,并专门投入了约80人负责此项工作。为了建立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自1985年起,《东方日报》设立了“金桥奖”,以表彰那些在与市民沟通中表现出色的政府机构,如社会福利署、邮政署、廉政公署等,均曾获此殊荣。这种以读者投诉为出发点的社会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马澄坤在1981年开始再次更新设备,并制定发展远景。1982年在中英就
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谈判的时机,
马澄坤抓住时机,以较低的价格买得九龙土瓜湾贵州街的一块地皮,并建立了
东方企控集团大厦,从此《东方日报》摇身一变成了拥有三报二刊的“东方报业集团”。这个集团的董事长兼发行人是马澄坤,总编辑是周石,有员工1200人,其中编辑和记者各200人。1987年东方集团发行股票,计划集资2.5亿港元,不料被市民认购了700亿港元,创下当时香港认购最活跃的记录。
为了更主动地关注和报道社会问题,1990年11月,《东方日报》启动了“探射灯”专栏,通过记者主动调查报道,每天关注
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的不同问题,引起市民关注并敦促政府解决。这一措施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并使《东方日报》的报道经常被国际通讯社转载。
除此之外,自1980年起,《东方日报》的“爱心行动”专栏在更微观的层面上赢得了人心。该专栏起初作为“社会服务”版块的一部分,报道了许多不幸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并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援助。到1985年,
马澄坤进一步将这一理念具体化,成立了“东方日报慈善基金会”,并单独设立了“爱心社会”专版。截至1992年3月,该基金会吸引了16.7万人(或团体)次的参与,筹集了8350万港元,帮助了7000多个个人、家庭和团体案例。这些活动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还扩大了报纸的忠实读者群。捐款人和受益者成为报纸的积极推广者,进一步增强了《东方日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近况
2002年2月,马澄坤首创《东方日报电子报》,2004年5月,《东方日报》获准直销内地,读者可以在全国22个城市或地区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订阅。据Kantar
TNS市场研究公司在2017年9月的统计,东方日报读者人数已超过348万。截至2022年,《东方日报》已经连续46年成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销量第一、读者人数最多的报纸。
内容特色
《东方日报》秉承准确、真实和迅速的报道宗旨,提供全方位详实的新闻。它覆盖了广泛的社会动态,并邀请多位香港新闻界与文艺界的著名作家投稿,其副刊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语言亲民,满足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喜好。报纸涵盖财经、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特设“龙门阵”与评论栏目“正论”和“功夫茶”,提供了交流思想和观点的舞台。
栏目
以上信息来源:
定位
从《东方日报》的版面设计可以看出,它是一份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旨在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家庭成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以低廉的价格的价格找到符合各自兴趣和需求的内容。副刊部分尤其受到关注,其中广告占据了大量版面,反映了广告商看准了市民对副刊的关注,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东方日报完全是市民口味的报纸。
影响评价
多年来,《东方日报》深入介入社会事务,勇于担当“人民喉舌”的角色,通过其社会服务版,积极响应市民诉求。这种做法使其与香港市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面对挑战和压力,包括创办人曾遭不公平对待,但《东方日报》继续坚守“伸张正义,服务社会”的办报传统,坚持忠实报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通过这些努力,《东方日报》不仅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中确立了其作为信息传播者和民众利益捍卫者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港人广泛拥护的主要媒体之一。
争议事件
封杀名人
刘德华遭东方日报封杀4年,双方更对簿公堂,原因一直是个谜。马小晴透露,刘德华曾以两亿
港元天价,签约东亚公司五年。签约当晚,东方日报就已经从可靠人士那边得到消息,第二天就以头条大篇幅刊登。本来这个消息对一个演员来说也是锦上添花,没想到刘德华实在反应太大,竟然二话不说就将东方日报告上法庭。有着上百人庞大律师团队的东方日报,当然也不甘示弱奋起迎战。结果四年多来,但凡刘德华出席任何公开活动,无论是拍戏探班或电影首映,还是产品宣传或代言剪彩等等,东方日报都一律不予报道,迫不得已之下也只以某歌星来形容刘德华,拍照的时候更是刻意避开他。但遇上
刘德华一些负面新闻,例如疯狂影迷
杨丽娟事件的父亲在尖沙咀跳海自杀,刘德华隐瞒与
朱丽蒨在美国结婚等等,报章自然巨细无遗地予以追访。
《东方日报》藐视法官案
在一次涉及歌星
王菲的怀孕照片的法律纠纷中,《东方日报》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系统的关系变得紧张。1996年,王菲是否怀孕成为香港娱乐界的热点话题。《东方日报》的一名政治记者偶然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拍到了大腹便便的王菲,随后该照片被《东方日报》独家刊出。当香港另一家报纸未经许可转载该照片时,《东方日报》因版权问题将其告上法庭。
法庭最初裁定这家报纸需向《东方日报》支付8001
港元赔偿,但由于《东方日报》拒绝庭外和解,且最终获得的赔偿金少于最初提出的和解金额,根据惯例,《东方日报》还需自负全部诉讼费用,总计约200万港元。《东方日报》对此结果不满,选择上诉,但上诉失败。上诉庭大法官高弈晖指出,
王菲的照片是在未经她同意下拍摄的,强调在私人场合未经公众人物同意拍摄其照片是不合法的。
此外,自1994年末起,
香港特别行政区审裁处曾多次裁定《东方日报》违规,导致《东方日报》对香港司法系统长期抱有不满,而该案件成为其对司法系统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在上诉失败后,《东方日报》通过报纸公开批评香港司法人员,使用侮辱性语言,并威胁报复。这一行为引发了香港司法部门的关注,认为《东方日报》公然挑战司法权威。最终,特区政府律政司对
东方企控集团及其高层提起诉讼,并成功证明《东方日报》对法官的藐视罪名成立。
时任
香港高等法院首席法官
陈兆恺判决《东方日报》前总编辑黄阳午入狱四个月,并对东方报业集团罚款500万港元。陈兆恺法官表示,对资深新闻工作者作出判罚令人遗憾,但强调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不能容忍新闻自由被滥用。这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历史上首次因传媒
藐视法庭而判处入狱的案例,引发了香港传媒界的高度关注。
创始人兄弟涉嫌贩毒案件
1977年,日报联合创始人
马惜珍的兄弟
马惜如被指控在1968年至1974年间走私700吨
罂粟进入香港。被称为“白粉马”的马惜如,在警方执行逮捕令之前逃亡至台湾。由于当时台湾与香港之间没有引渡协议,最终未能被捕归案。根据1978年9月11日、20日和21日《快报》的连续报道,
东方企控集团的创始人马惜珍在1970年代涉嫌贩卖毒品和行贿被捕,尽管其护照被扣留,但他成功逃亡至台湾。直到2015年12月16日,律政司确认马惜珍去世后,
香港警务处发出的通缉令才被正式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