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于浙江
桐乡,毕业于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1989年,朱永官在
浙江大学获得
学士,1992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英国
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澳联合土壤环境实验室主任。2004-2012年受聘担任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科学顾问。2007年起任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并历任副所长、所长,研究所党委书记。2009年10月任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19年,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当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11月8日,朱永官凭借作品《
食物变迁记》荣获
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2023年2月24日,
中国人大网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第十四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朱永官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且当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朱永官参加
2017年全国两会时表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应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加快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突出问题。
朱永官的研究领域为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根际,污染生态学,土壤生物学。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包括多篇发表在科学,
自然及其子刊。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朱永官于1967年8月出生在浙江
桐乡,他的父亲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他在在乐安小学读书,求知欲旺盛。1985年,朱永官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首选是
浙江大学物理系,第二志愿是
浙江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89年在浙江农业大学获
学士,毕业后赴南京学习。1992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英国
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年,朱永官登上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年报封面。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朱永官先后在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工作。不久后,他向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回国工作的希望。2001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次年回国工作,担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澳联合土壤环境实验室主任,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且在中国开拓水稻污染研究领域,围绕砷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砷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排除机制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于2008年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展示了这些成果。还陆续在《
中国科学报》《
嘉兴日报》等平台发表随笔和科普作品数十篇。
由于朱永官的科研成绩,2004-2012年受聘担任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科学顾问。2007年,朱永官被派往
厦门市筹建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并起任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历任副所长、所长,最终任研究所党委书记。同年还主持了第九届国际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大会。2009年10月任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10年,朱永官经过拓展研究方向,逐渐把研究重心从砷调整到抗性基因上。
2019年,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当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获得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
亚洲科学家。2022年10月,他受邀参与
嘉兴市城市文明形象大使宣传片拍摄。11月,凭借散文《
食物变迁记》获
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也因此被称为“跨界达人”。
2023年1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且当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9月4日,担任中国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朱永官参加节目《
开讲啦》,在节目中介绍身边的土壤。同年还担任了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12月19日,朱永官当选2023年
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社会活动
2020年6月10日,朱永官到
厦门大学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与监测”的报告。
2022年5月,朱永官走进东山一中、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为师生做《和看不见的世界和平相处》科普讲座。10月,朱永官受邀参与
嘉兴市城市文明形象大使宣传片拍摄。
2023年9月9日,朱永官参加节目《
开讲啦》,在节目中介绍身边的土壤,还在节目现场带来了三道“星球健康膳食”——麻婆豆腐、炒三丝、蛋饺,讲述了土壤与人类之间的联系。
2023年12月19日,朱永官当选
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2024年,朱永官在
2017年全国两会上表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应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加快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突出问题。
担任职务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朱永官长期从事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环境生物学和环境放射性的研究,在营养元素和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控制原理方面具有长期的科学积累,研究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与控制。长期开展环境放射性的研究,系统开展土壤植物系统中和等放射性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
研究成果
朱永官在污染(特别是砷和抗生素等)环境效应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
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在科学,
自然,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Plants,
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23000余次,Web of Science系统的H-指数79;2016-2019年连续四年入选
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研究成果多次得到Science, Nature,
Cell Pres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报道或专文评述。
朱永官分析和表征了全球(特别是中国)水稻砷、的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发现砷污染可能导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积累;系统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与砷动态的关系,发现和表征了植物
砷酸还原酶;探明了砷向植物籽粒运输的途径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土壤和水体中砷的生物转化机制及
生物修复原理。揭示了
蓝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机制以及不同环境中甲基化基因的丰度与多样性。
朱永官阐述了植物
菌根菌共生与污染物的根际过滤机制及菌根依赖性(生态专一性)与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关系;探明了水稻根际氧化-还原梯度上氨氧化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揭示了土壤中元素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的若干耦合机制。系统研究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建立了高通量定量PCR方法,揭示养殖环境和城市水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特征及其风险。
2002年朱永官在国内开拓水稻砷污染研究领域,围绕砷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砷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排除机制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他在关注土壤中
砷的来源时,追溯到了来源于集约化养殖场动物粪便的有机肥。
科研项目
教育理念
朱永官认为,对于一些成功的人才,社会可以把他当成典范来宣传,让更多的人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但作为人才本身,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决不可能仅仅是靠他一人之力。团结协作绝对不是单向无回报的付出,而是一个互利双赢、共同进步的过程。科学的成绩,如果停留在实验室,可能没有太多的社会价值,虽然有科学意义,但是社会价值还是要通过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把科学带来的好处送到人类的每一天的生活中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朱永官表示,战略科学家应该是一名学者的内在要素和外部培养条件共同塑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黄金时期的主任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博士就是一个具有杰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值得研究和学习。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主要论文
获奖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评价
朱永官作为一名科学家,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与生物
地球化学研究,在污染效应和控制原理(特别是砷和抗生素等)、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工作。(
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