綟木
杜鹃花科植物
綟木,树木名,又名南烛,拉丁学名Ramulus et folium lyoniae ovalifoliae。是一种杜鹃花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南部丘陵山区。叶卵圆形,互生。花白色筒状,多数花冠排列花梗之上,下垂为穗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綟木》﹝释名﹞引 陈藏器 曰:“生林泽山谷,木文侧戾,故曰綟木。”
词语解释
【异名】山胡椒(《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椭叶南烛、饭粒子树、乌饭叶、羊尖饭、雀梅藤
【英文名】Twig and 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奖 of Tibet Lyonia, 或Twig and leaf of Littlefruit Lyonia
【拉丁名】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 elliptica (Sieb. Et Zucc.) Hand.Mazz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南烛的枝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
南烛(《植物名实图考》)
常绿或落叶灌木或乔木,高可至12米。小枝无毛或具短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4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叶脉于下面凸出,无毛或下面脉上有毛;叶柄短。总状花序于前年枝的腋芽处抽出;近基部有少数叶或叶状苞片;花白色;萼片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长椭圆状壶形,长8毫米,稍有短柔毛。果近球形,直径1~5毫米,有种子多数。花期初夏。
生于干燥草坡。分布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
上述植物的变种綟木亦同等入药。
采集
秋季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綟木叶含九、廿九-2、醇-1、熊果酸、綟木酸、β-谷甾醇-β-D-葡萄糖、痕迹β-谷甾醇、去乙酰綟木酸、落新妇甙、槲皮素(仅见于干枯叶中)、内消旋肌醇(仅见于嫩叶中)、异黄杞甙等。有毒成分主为綟木毒-A。
花含廿九烷、廿七烷、卅一烷,廿四醇-1、廿二醇1、廿六醇-1、齐墩果酸、马斯里酸、金丝桃甙、皮索、β-谷甾醇、熊果酸、葡萄糖、果糖、蔗糖、3-ο-对羟基反式肉桂马斯里酸、綟木毒-A等。
芽含綟木酸、廿九?2、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白桦脂醇3-乙酸酯、齐墩果酸、胎果酸、C24-C31烷混合物、C24-C31醇-1混合物、綟木毒-A、綟木毒-B、綟木毒-C。
药理作用
綟木毒-A为綟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给兔静脉注射0.1~0.3毫克/公斤,可产生特异的肌肉痉挛症状。山羊食入本品后,能产生帕金森病氏症。对小鼠腹腔注射綟木毒-A5毫克/公斤可引起姿势的改变,身体及颈的扭转、痉挛、运动失调等;在大鼠,小鸡、蛙等也可看到此种姿势的改变。此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在脊髓以上部分;脊髓本身也受侵犯,因而产生此种肌无力或肌震颤症。它能抑制"去脑僵直",皮层运动区可出现"异步化"的觉醒波,作用部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脑干下部。如给兔重复注射,可引起锥体外核,小脑灰核等的变性过程。
从綟木的叶中提得的粗制毒素能使兔发生心房纤颤、徐脉、QRS波延长。1次给兔皮下注射,可致流涎、呕吐、呼吸增快,不能站立或走路,随之肌肉痉挛。此粗制毒素与羊踯躅毒素相似,在毒性剂量时可致兴奋、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传导障碍、体温上升、强直性痉挛等;但作用效力,粗制毒素仅及羊踯躅毒素的1/3,对犬的催吐量为羊踯躅毒素的1/90;对离体心脏的抑制,豚鼠膈神经-膈肌的抑制却强于羊踯躅毒素。对胃、膀胱子宫小肠(兔)的作用弱于羊踯躅毒素,对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羊踯躅毒素的1/30,而皮下或腹腔注射、口服则为其1/2~1/3。
性味
甘,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甘,温,无毒。"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温,有小毒。"
功用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羸瘦,补腰脚,益阳道,宜浸酒饮。"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解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选方:治癣疮:山胡椒适量。煎水外搽。(《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植物形态
采集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
功用主治
用法与用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