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村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山乡水门村
水门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南平原中心。东南连平等乡徐家庄村,东北接龙港镇李家村,北与湖前镇双桂村接壤,西邻郭宕村。原名儒门,俗称波风水门。宜(山)龙(港)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具备供电、供水、通讯等系列基础设施。
清时属江南西乡十五都,1932年属双桂乡,1940年为新桂乡第九保。土地改革时期属绿萍乡。现属江山乡。先祖郑氏原居赤岸(现福建省霞浦县境内),后唐同光二年(924),大理寺正卿郑善果迁徙至金乡郊外搓溪里(今郊外灵峰),后又转迁南楼,分居山堂。明弘治年间,再迁至下水门安居落户,务农为业。今水门村包括下水门、双直河、南谢3个自然村。
发展历程
工业发展
1992年,水门村有356户,共2147人。耕地599亩。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815万元。人均年收入5380元。70年代,水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较低,住的大多数是草房或低矮的瓦房,年人均收入仅153.7元。劳力大量过剩。1972年11月,村民郑帮玉、郑作勤、郑正环、郑帮统、谢钦成等20多人,动员了20多户,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集资5万余元,创办了水门农机铸件厂。厂址因陋就简,设在水门殿内。当时工人仅有21人,年产值只有10多万元。因成本高,产品合格率低,于1973年12月停办。1974年改组后,由于管理有方,产值明显增加。1988年经县审批,改厂名为浙江省苍南县机械铸件厂,另选厂址,建于蜈蚣桥东岸。机械铸件厂初具规模,厂房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有工人60多名。有混沙机,冲天熔铁高炉等设备。厂长郑正环通过做工人的社会主义工作,发挥工人的积极性,产值逐年增加,1992年产值达280多万元。
水门村的能工巧匠都利用传统的工艺和地理优势,引进技术设备,先后办起村联合企业,有苍南县机械铸件厂、苍南县龙港机械铸件厂、苍南县江山铸件厂、苍南县江山机械铸件厂、苍南县江山机械设备厂、苍南县江山铸造二厂、三厂及苍南县江山修配铸造厂等16家机械铸件厂。主要产品有:铁轮机、爱丽纱花边机、针轮摆线、卷扬机、防爆电动机、发电机、减速机、圆筒机、阀门、车床、台钳、无极等铸件产品,销往上海市、北京、天津市江苏省山东省等省市,并出口德国等国家,产品销售颇畅。水门村从事机械铸件人员达650多人,并使邻村部分剩余劳力就业。1992年水门村机械铸件产量达5600多吨,价格每吨2800元至3000元,工业总产值达162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12150元。水门村成了机械铸件专业村。由于机械铸件业的兴盛,运输业也随着发展。水门村有小客车2辆,客货船10艘,村搬运组共有搬运工人50多位。运输业年总收入达23万元。
纺织业也较发达。有开花机12台,梳棉机15台,纺纱机105台,织毯机6台,大部分妇女从事纺织业,年产值162万元。1992中外合资电脑印花企业和苍南县汽车修配厂在村区筹建。
农业发展
1985年,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基础上,制订以工补农、以工兴农政策。水门村每年以工企业收入,投入农业资金1万元。1989年增加到2万元。1991年,建成1条300多米长的三面光水渠;疏 通2条112米长的排水沟;在离住宅区最远的田头、埠头,架设300多米排灌线路,使水门村599亩水田,全部实现抽水自流化,排、灌、降功能齐全。添置拖拉机1辆,除虫机1台,总投资1.27万元,实现旱、涝、虫保收。1992年,农业投入资金增加到2.2万元。8年间,总投入12.2万元。同时,成立农业服务队,制订“良种、机耕、排灌、除虫、农业技术培训、征购核算、山场管理”的七统一制。这些措施,使商品经济活跃的项东村,农业生产队伍保持稳定,巩固了1981年建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粮食产量提高到平均亩产865公斤,农业总产值达300万元,村级集体资金累计165万元。并有畜牧场一个,养鱼场一个。
基础设施
富裕后的村民十分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1992年,村民集资8万多元,建成东接宜(山)龙(港)公路,西至南?谢的主要机耕路和水泥路面的行人道2500米。1992年以来,水门村集资60多万元,筹办了水厂,添设2台变压器。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联合社,加强文明建设,按统一规划、统一用地标准,进行新村建设。由村民集资42.1万元修筑的16米宽,长570米的新村街道,以及48.72米长的水门新村大桥已建成。新楼拔地而起,户户室内装饰豪华,家家有自来水,70%的村民用上煤气灶,90%的户拥有高级音响、电视机,村里还安装有10门程控电话。
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水门蒙馆创办于1925年2月,借私宅为馆舍,传授《楷体金文三字经》、《千家诗》等启蒙读物,学生35人。1930年2月,创办水门小学,借水门五显庙为校舍,分设两个班级,学生48人。后因办学经费不足,于1959年并入郭宕小学。1964年9月,水门小学复办。1976年村民收入有所好转,群众集资,在村的中心兴建了2个教室,2间办公室,设立3个班级。1990年又扩建一幢两层的教学楼,4个教室,2个办公室,分设4个班级,学生112人,5位教师。教学设备配套,规章制度健全,入学率达99.5%,巩固率达到99%。村妇女主任吴美秀于1991年创办了水门村幼儿园,分设大、中、小三个班,幼儿62名,学龄前儿童基本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村设立奖学金制度,规定对考入中专、大学的学生奖励300元至500元。
名胜古迹
水门村村南有香林禅寺,建筑雄伟巍峨,画梁雕栋,传说称为“金钟地”,始建于宋淳四年(1244)。村西有蜈蚣桥,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由村中财主寡妇筹资兴建。长180米、108只脚(桥柱),桥面上有桥屋53间。蜈蚣桥使水门与南谢两村互相连接。此桥浮跨于河面,传说因为寡妇的女儿被香林寺中的恶僧占夺,故桥的造型宛如一条硕大的唇足纲,张开大口,对准南面的香林禅寺。桥造成后,寺内原有一百个和尚被蜈蚣吃了一个剩下99个,此后总也凑不足数。香林禅寺方丈经一个阴阳先生点拨,打一根石柱插入蜈蚣桥喉间,香林寺内和尚才能安居。1953年至1955年,由于方(岩)金(乡)交通航线改道,蜈蚣桥中段被拆除通航。只残留尾部。
村中还有鹿浃池和三金瓜的传说:村西北鹿浃池内时常可以看到一对金鱼在戏水,夜晚能呈现出闪闪金光,映照到墨城山。随着逶迤的河流,远远望去,南谢河东岸、李家、香林寺像3个硕大的大金瓜(又名南瓜),河流像生长茂盛的瓜藤。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工业发展
农业发展
基础设施
名胜古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