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濂,男,1945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合物材料专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9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2项,已获授权63项。高濂的研究领域涵盖纳米粉体、纳米复相陶瓷和具有各种纳米结构的无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还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结构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平野材料创新研究所副所长、《陶瓷加工研究杂志(英文)》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杂志(英文)》编委、《物理学研究快报(英文)》编委、《先进材料科学(英文)》编委、《无机材料学报》编委、《硅酸盐学报》编委、《硅酸盐通报》编委、《新型技术陶瓷》编委等职位。据2011年10月出版的《2010何梁何利奖》显示:高濂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共58名。
人物经历
1945年10月24日,高濂出生于上海市
1962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第一有机系基本合成专业学习。
1968年,毕业分配至甘谷县油墨厂工作,历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
1978年—1981年,“文革”结束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2年—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7年—1988年,在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1992年,在德国马普金属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1997年,在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副主任。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9年—2000年,担任大阪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纳米材料实验室担任副主任。
2004年12月,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2005年,担任《纳米材料杂志(英文)》编委。
2006年—2010年,担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索尼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0年10月,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且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科研成就
高濂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电催化材料,致力于微/纳米颗粒以及薄膜的制备与光电催化制氢;异相催化材料,致力于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设计、合成和催化应用;CO2捕获与光电还原,致力于CO2高效吸附剂与高效还原材料的设计开发;柔性黄金电容,致力于高柔性、高储能性电极的开发和超级电容器结构的优化。
高濂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系统开展了纳米微粒及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提出了若干通过定向聚集调控纳米晶尺寸和形貌的新机理;开创了放电带电粒子技术在陶瓷烧结中的应用,实现了陶瓷材料的超快速低温烧结;在碳纳米管纯化、分散、复合等方面发展了若干新方法,研制出一系列性能大幅提升的晶内型氧化物纳米复相陶瓷、碳管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兼具功能性的纳米氮化物复相陶瓷。在国际陶瓷界和纳米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据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显示:高濂已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90篇。2004年,被ISI列入“被引用频次高的科学家”。
据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显示:高濂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6项,已获授权63项。
高濂自1991年起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材料工程系、澳大利亚摩纳西大学材料系、大阪府产业技术研究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阿尔纽斯实验室作为中方负责科学家联合主持了五项正式国际合作项目;1992年至1997年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项目一个主要的二级课题项目,在国家组织的专家验收时被一致评为A级课题;1999年起承担多项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子项目“纳米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纳米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等。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高濂为国际陶瓷学学术界和美国陶瓷学会作出了贡献。”(美国陶瓷学会 评)
“高濂为推动中原地区材料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提高中国在纳米科技和陶瓷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 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科研成就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