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佑寺位于承德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是规模最大的一处,建于
乾隆十六年(1715年),“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意思。寺院位于万树园东侧,座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牌坊、天王殿、正殿、后殿、
舍利塔及御容楼等建筑。永佑寺已经在百年的的战乱动荡中被毁,仅剩下舍利塔和四通石碑。
永佑寺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角,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意思。,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牌坊、天王殿、正殿、后殿、舍利塔及御容楼等建筑。舍利塔又称
六和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座北朝南。永佑寺已经在百年的的战乱动荡中被毁,仅剩下舍利塔和四通石碑。山门和围墙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可以看见的寺中殿宇只剩下空旷的台基可以想象当年的气派。永佑寺是当时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永佑寺建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伽蓝七堂式的建筑格式。整组建筑样式规整,坐北朝南。据载,门殿前有牌坊三座,成品字型,自东向西题额分别是:法瞻龙象,锡振雷音;仁寿世界,慈悲法门;
聚果榕耀彩,檐葡飞香。门殿以北,前殿、宝轮殿、后殿、
舍利塔、御容楼,沿中轴线渐次排列。宝轮殿东西配殿分别为“妙觉”、“慧照”,后殿的东西配殿为“普慧”、“广仁”。寺庙的
西北处的御容楼,里边供奉着
爱新觉罗·弘历之前的
顺治、
康熙帝、
雍正画像。寺中还供有乾隆皇帝的四座御碑。从碑文中得知,建这座寺院的目的在于,使祖上的恩德与教诲永远保佑
清朝安定,因此取名永佑寺。永佑寺虽为佛寺,从本质上讲却是乾隆皇帝“法祖”的“道场”。
乾隆每次来山庄避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永佑寺瞻礼皇祖神御,施宗庙之礼。
现永佑寺除
舍利塔及四座石碑外均已无存。四座碑文分别是:《永佑寺碑文》、《永佑寺舍利塔记避暑山庄后序》、《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舍利塔身高21丈6寸,约67米,九层八面,整座塔由塔基,副阶,塔身,宝顶组成,塔身用
北京市运来的方砖并用铁料加固,磨砖对缝,采用古建收分法,层层递进内收,砌成九层砖体塔身。每层塔身又辟有砖砌塔基券门,便于通风采光。八面须弥座塔基用条石砌就,每面都有极其清美的
浮雕佛像。塔基之上四周设白色
汉白玉栏杆,设廊柱24根。底层南北各开石拱券门,南门可登临位于二层平座,平座周边为汉白玉栏杆。北门可沿叠磴悬折的木梯登塔顶,不过现在因为文物保护不开放登塔,游人最多到达二层平座。九层分别题有匾额:妙莲涌座(塔廓)。一层以上依次是:初禅精进、二谛起宗、三乘臻上、四花宝积、五智会英、六通普觉、七果圆成、八部护持、九天香界。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
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歌功颂德、梁枋皆为琉璃造。宝顶基重千余斤的鎏金塔刹,金碧辉煌,造型与塔身浑然天成,和谐秀美。九层砖塔的腰檐是黄绿两种色彩的琉璃瓦砌就,色彩鲜亮明快,与砖砌不施彩绘的塔身搭配,自然中透出的古朴与山庄的所有建筑浑然一体,有那么一股令人用言语形容不出的大气。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乾隆驻山庄,有时清晨登塔礼佛,祈求长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太后
钮祜禄氏年寿八旬,仍到此登塔乞福求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