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植科学奖”由
复旦大学和
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4月合作设立,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和
生物医学3个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每3年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3个学科领域中轮流评奖。
奖项介绍
该奖项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4月合作设立,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3个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获奖科学家将获得300万元人民币奖金。未来每年都会进行评选,只授予一人(一团队、一项目),每3年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3个基础学科领域中轮流评奖。奖项候选人须为在世的相关领域科学家,不限国籍,其原创性、基础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应能显著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及精神文明,并能代表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水平。
颁奖原则
奖项评审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提名委员会提名、专业评委初评、资深评委终审等环节。
评审委员会
2016年4月,理事会确定了由14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其中,6位成员组成资深评审委员会,8位成员组成遴选委员会。
资深评审委员会的6位委员分别来自数学、物理学和
生物医学3个学科领域,其中,来自于物理和生物医学领域的4位资深评委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数学领域的1位资深评委为
菲尔兹奖获得者,另1位资深评委为前国际数学学会主席。
理事会还邀请了130余位海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提名委员会,于2016年5月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提名,共征集到50余位候选人的信息。候选人均为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其中不乏
拉斯克奖、
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等生物医学国际顶尖奖项的获奖人。
历届获奖
2016年
2016年12月17日,
美国免疫学家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
本庶佑(Tasuku Honjo)获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复旦-中植科学奖”首次亮相却引来不小争议。华人科学家、
耶鲁大学肿瘤中心肿瘤免疫部主任
陈列平是谈及肿瘤免疫治疗时无法绕开的人物。作为目前肿瘤免疫疗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发现者,陈列平在2014年与其他3位免疫学家一起,共享了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
威廉·科利奖,并在2016年获得了美国免疫家学会史坦曼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当“复旦-中植科学奖”颁给研究肿瘤免疫疗法的学者时,陈列平却落选了。陈列平是该奖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为何落选尚不知晓。
获奖名单
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
2017年
2017年9月21日,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揭晓获奖名单。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
加州理工学院基普·索恩(
基普·索恩)和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因在
引力波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奖。三人将分享300万人民币的奖金。
获奖名单
(物理领域):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
基普·史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2018年
获奖名单
(数学领域):
英格丽·多贝西(Ingrid Daubechies)
2019年
获奖名单
卢煜明(Yuk Ming Dennis Lo)
2020年
获奖名单
(物理领域):
Sir Michael V. Berry(
布里斯托尔大学梅尔维尔·威尔斯物理教授)
Charles L. Kane(
宾夕法尼亚大学克里斯托弗·布朗特聘教授)
Qikun Xue(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21年
“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奖理事会决议将2021年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
本尼迪克特·格罗斯(Benedict Hyman Gross)
唐·查吉尔(Don Bernard Zagier)
奖项简介
2016年的“复旦-中植科学奖”为首次颁发,授予
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与奖杯,并共享由
中植企业集团捐赠的300万人民币奖金。
设奖初衷
“复旦-中植科学奖”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搭建科技创新的国际研讨、交流和分享平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升中国科技竞争力,为世界顶级科技奖项储备人才。
奖项的评选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候选人须为在世的相关领域科学家,不限国籍,其原创性、基础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显著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及精神文明,并能代表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