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经济学校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
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
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学校秉承“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特色强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省级文明学校。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全国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获得980万元的支持资金。学校占地80亩,校舍建筑面积45000多平方米,开设有18个专业,拥有174名专任教师。学校的校训为“厚德、强能、砺志、笃行”。
办学条件
学校拥有先进、完备的
多媒体教学和实训设备。建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电子电器实训室、通讯技术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广告装潢实训室、
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等,实训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是国家和
河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
造就一支师德好、技术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目前学校共有教师136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学科带头人6名,高级职称1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同时还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12人,担任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指导教师。近几年,学校共有30多位老师在全省优质
课件评比中获奖。在2011年全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100亩,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办公楼、餐厅、学生公寓、运动场等办学设施完善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图书室馆藏图书12万册,各种报刊杂志110种,建有专业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能够充分满足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学校十分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绿树成荫,花草飘香,环境优美,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青年学子学习知识技术和成长成才的摇篮。学校被评为
洛阳市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励志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正满怀信心,以创新进取、勇立潮头的豪迈精神,朝着“建国家示范学校、创职教一流品牌”的目标阔步前进。
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进一步适应现代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学校改革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积极实践“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特色强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
校企合作为动力,以强化管理为保障,改革创新,提升内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
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以特色求活力,通过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校企联合战略、专业市场化战略,校园信息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机制等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优化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市领先、全省知名、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
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创建成为国家中等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围绕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工科专业为主的专业布局,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重点建设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会计电算化专业,使重点专业和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专业教学
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到2015年,建成10个以上校级精品专业,建成4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力创2个以上国家级示范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采取为企业订单培养技能型人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合作办学等形式,进一步深化
校企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主要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实景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突出实践性教学,使理论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学时数达到1:1;实行毕业生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并举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素质和就业的品位,形成“校企融合,学工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通过外出研修和企业挂职等途径,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较高理论及实践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聘任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引导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到2015年,教工总数达到350人,
师生比为1:17。专任教师30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95%以上。各专业学科带头人2-3人、骨干教师3-6人。年省级以上课题研究6个以上。
4、实训基地建设目标。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到2015年,改造建成集实训功能、培训功能、应用技术研究、技术转化与推广、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校内5个实训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中心、电子电器技术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
艺术设计实训中心),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的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新增3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各专业技能和岗位培养标准,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对课程内容重新选择组合,“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模块,构建由“人文素质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技能实训必修课、任选课”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与技能证书鉴定、与技能实训全面对接。加快校本教材的开发,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校企联动的办学机制,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到2015年,年科研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五年内,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开发校本教材10本以上。
6、评价模式改革目标。适应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技能实用性越来越强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开发完善《“4+2”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方案及实训计划》。“4+2”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口语表达技能、礼仪交往技能、
应用文基本写作技能、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等4项通用职业技能和所学专业的“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项技能”2项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双证书”率达到100%以上。
7、招生就业目标。继续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思路,逐步推动招生就业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以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为基础、立足
洛阳市、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到2015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6000人。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
建立健全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紧密围绕全省和洛阳市产业振兴规划、
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专业建设调研,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吻合度。专业建设坚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打造汽车运用类、计算机应用类、电子电器应用类、艺术设计类、财经类等五个专业群。根据
洛阳市“十二五”重点发展、培育发展、优先发展的产业,将专业群建设引向深入、细化,努力实现学校由财经类为主向
工科类为主的转变。
(二)着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现代产业技术发展进步的要求,采取自建、
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型设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训设备、共享
企业资源、改革实训模式、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战性”。在实训车间建设和布置上,注重企业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结合,改善实训环境,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把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成省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定位上基本实现以下五大功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师生科技创新基地、社区教育服务基地。
深化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到2015年,每个专业参与深层次合作的企业要新增3-5个,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节约学校办学成本。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和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建紧缺专业、开办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增强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创新
校企合作方法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对实训课的考核与管理,逐步实行全天开放,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实训课比例,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大力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水平。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经验,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渗透到与行业企业合作全过程,稳步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冠名班等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特长,积极为为企业职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提高合作企业的层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校办学基础能力。
(三)着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师资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打造工程。积极参加国家、省骨干教师培训,输送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实现教师与企业的有效融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继续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打造骨干师资梯队,鼓励教师参加省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和名教师的评选,培养省市领军人才和高级讲师。
按照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加大
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有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职教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教师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加大精品课程开发的力度,加强项目化教材开发,强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
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参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对接人才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材开发建设机制,以大力开发技能实训教材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实训。完善校内技能竞赛制度,使技能竞赛常态化、制度化,达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师生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完善就业主导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通过数字
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针对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差异性变化,梯次培养、分层施教、多元发展。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坚持“做人与做事并重,成人与成才同步”,进一步完善《“4+2”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方案及实训计划》,通过细化考核标准,完善实施,促进学校课程与岗位能力的衔接统一,形成“教学与实践并重,技能与素养相通,厚学与专精兼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考核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并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5年,在毕业生学历毕业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双证率”超过100%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毕业生有“四证”:即毕业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每个专业新增3至5个稳定的就业基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就业“三高”,即高就业率(98%以上)、高就业质量(对口就业率超过90%)、高就业稳定性,创设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出现一批创业典型。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评判、反馈和激励等综合功能,科学把握课程目标任务、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质量考核等课程评价的主要环节,完善与绩效挂钩的课程质量考核及奖惩办法,并将学校评价与行(企)业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定期组织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着力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
(五)着力加强招生就业工作。
创新宣传方式。在强化传统宣传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企业进入初中校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识,积极创造良好的招生宣传条件。邀请毕业班学生家长到学校、到合作企业参观,提升家长对我校的认可度、美誉度。
进一步拓展招生范围。在完善专业招生队伍进行重点招生、巩固生源基地的基础上,变季节性招生为全年招生,除了在九县一市范围内进行招生以外,还将向周边省市的山西、甘肃、
三门峡市、
平顶山市、
许昌市等地区辐射,扩大办学影响力,改善生源结构。同时,采取联系开办各种企业冠名班、定向订单培养班等多种形式,努力稳定扩大招生规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一起抓。充分发挥学校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深化
校企合作,稳定校校合作,拓展与政府
有关部门的合作,在中职办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面向企业、行业、社会的各类培训,开放办学,借力发展。
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高质量、高稳定、高收入、高就业率为标准,在立足
洛阳市、稳定
苏州市、
上海市就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京津、面向全国,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形成广泛的就业网络。按专业建立就业基地,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高就业的质量,以就业促招生。加强就业跟踪指导服务。进一步健全
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往年优秀毕业生档案、当年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就业企业信息档案,使毕业生的就业
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定期回访毕业生就业情况,编印优秀毕业生宣传册,强化就业、创业成果展示和宣传,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六)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四个校园”创建活动,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师“双师”素质为主要内容,创建“立业校园”。以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创建“数字校园”。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创建“和谐校园”。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为主要内容,创建“节俭校园”。通过“四个校园”创建活动,努力追求并培育一种尚德尚能、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发展内涵。
把
素质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把企业文化、工业文化、创业文化引入校园,彰显
职业教育特色和专业文化特色。特别是将与我校建立起实习就业基地的知名企业文化进入校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这些企业特色文化入耳入脑,形成不同专业有不同特色的校园企业文化。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校园网站,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办学特色、展示办学形象的重要窗口,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深入推进学校党风、行风、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把学校“三风一训”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认同和自觉行动,通过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报告会,以及组织教职工到省内外参加业务培训等,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知识,提高队伍素质。大力倡导和努力形成“勤奋好学、创新进取的风气,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风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气,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风气。发挥工会和职代会的作用,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维护学校稳定发展大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进一步完善以专业部室管理为基础的
扁平式管理运行机制,增强专业部室管理的自主意识及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职能部室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职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专业部室责任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干部竞争上岗制、绩效考核奖惩制等。坚持
收入分配向一线倾斜,奖优罚劣,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各科室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照五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按步骤、按职能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各科室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贯彻本战略规划,总体分两步走。第一步(2011-2012年),重点是起好步、搭平台、夯基础,实现规划的前期目标。第二步(2013-2015年),对难度要求高的目标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方式,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鼓励创新,加强督查。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到位。学校大力提倡在规划实施中的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方法创新。同时,将规划任务分解到有关部室,明确责任,加强对本规划的执行力监督,通过直接督查、公开监督等方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跟踪检查,并将执行情况与各科室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四)项目带动,加大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有
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项目等机遇,积极争取资金、项目,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同时,学校自身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参考资料
学校概况.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