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逑
教授
陈效,男,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
人物简介
陈效逑,男,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人物经历
学士1982,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
硕士1988,自然地理,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博士1994,自然地理,法兰克福大学地球科学
1982.09 首都师范大学助教
1988.01 首都师范大学讲师
1990.10 德国中央气象局访问学者
1995.0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
1995.04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
1997.04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讲师
1997.0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
2020年3月陈效逑拟获聘为首届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
社会兼职
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委
2012至今 国际生物气象学杂志编委会委员
杨国栋, 陈效逑. 1995.北京地区的物候日历及其应用.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效逑. 2015. 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高教社
陈效逑. 2006. 自然地理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效逑. 2001. 自然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刘本培, 蔡运龙主编,刘本培, 刘继韩, 陈效逑, 陈北岳, 黄定华, 蔡运龙. 2000. 地球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影响的诊断与成因分析"专家组成员
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物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讲课程
本科生大类平台课:自然地理概论
本科生选修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方法
慕课:自然地理概论
研究生选修课:生态物候学,产业生态学
主要贡献
科研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温带秋季树木物候过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研究 (2015-2018,41471033) ,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生长季节的植物物候与遥感综合诊断、模拟与预测 (2011-2013,41071027),项目负责人
欧盟中国流域管理计划:黄河气候变化情景开发研究,启动与快速诊断(EU-China River Basin 管理学 Programme: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Development study, Inception and Rapid Assessment)(2009.8-2010.3),项目负责人
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植物园开展环境解说和公众参与的内容与方法研究(2007-2009),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植物物候期与生长季节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与预测(2009-2011),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草原植被物候过程与季节性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与预测 (2007-2009),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典型草原物候生长季节和初级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2004-2006),项目负责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地区物料流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2001-2004),核心成员
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植被系统对季风气候季节性突变和年际波动的响应(1999-2001),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与美国东部地区绿波演进的比较研究 (1999-2000),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植物物候和生长季节对可能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998-2000),项目负责人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DAAD) 资助项目:果树开花期预测模式的研究 (1999),项目负责人
欧盟资助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华南迈向21世纪的可持续环境管理战略研究 (1997-1999),项目科研经理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气候变化对于我国植物物候期影响的研究 (1995-1997),项目负责人
博士后基金:德国西部与中国华北气候波动对植物物候期和生长季节影响的比较研究 (1995- 1997),项目负责人
德国瑙曼基金项目:德国西部物候与气候波动的时空相似研究 (1992-1994),项目负责人
德国中央气象局项目:德国西部物候观测网的优化研究 (1992-1993),项目负责人
德国中央气象局项目:德国西部物候与气候区域的划分 (1991-1992),项目负责人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项目:北京地区物候观测与基础物候学研究 (1984-1988),核心成员
书籍著作
Chen XQ. 2017.Spatiotemporal Processes of Plant Phenology: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Springer Nature: Berlin。
杨国栋,陈效逑. 1995.北京地区的物候日历及其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Chen XQ. 1994.Untersuchung zur zeitlich-raeumlichen Aehnlichkeit von phaenologischen und klimatologischen Parametern in Westdeutschland und zum Einfluss geooekologischer Faktoren auf die phaenologische Entwicklung im Gebiet des Taunus. Selbstverlag des Deutschen Wetterdienstes: Offenbach
著作章节
Chen XQ. 2013. Chapter 2: East Asia, 9-22pp. Chapter 17: Daily 温度Based Temporal and Spatial Modeling of Tree Phenology, 317-333pp. In: Schwartz MD (ed.) Phenology: An Integrativ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nd Edition).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Chen XQ. 2009. Chapter 2.3.4: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in China, 35-37pp. In: Hudson IL \u0026 Keatley MR (eds.) Phenological Research.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 Springer。
Chen XQ. 2003. Chapter 2.1: Phenological 数据, Networks, and Research: East Asia, 11-25pp. Chapter 4.5: Assessing Phenology at the Biome Level, 285-300pp. In: SCHWARTZ MD (ed.) Phenology: An Integrative Environmental Science.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教材
陈效逑. 2015.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教社
陈效逑. 2006.自然地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效逑. 2001.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刘本培,刘继韩,陈效逑,陈北岳,黄定华,蔡运龙编著. 2000.地球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期刊论文
Ren SL, Chen XQ*, An S. 2017.Assessing plant senescence reflectance index-retrieved vegetation phenology and its spatiotempor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61: 601612.
Chen XQ, Wang LX and Inouye D. 2017. Delayed response of spring phenology to global warming in subtropics and tropic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34, 222-235.
Cong N, Shen MG, Piao SL, Chen XQ, An S, Yang W, Fu YSH, Meng FD, Wang T. 2017. Little change in heat requirement for vegetation green-up on theTibetan 高原 over the warming period of 1998–2012.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气象学, 232, 650-658.
Shen MG, Piao SL, Dorji T, Liu Q, Cong N, Chen XQ, An S, Wang SP, Wang T,Zhang GX. 2016. Plant phenologic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status and challeng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4): 454-467.
Shen MG, Piao SL, Chen XQ, An S, Fu YSH, Wang SP, Cong N, Janssens IA. 2016. Strong impacts of daily minimum 温度 on the green-up date and summer greenness of the Tibetan 高原 Global Change Biology, 22(9): 3057-2066.
Chen XQ, An S. Inouye D, SCHWARTZ MD. 2015. Temperature and snowfall TRIGGER有限公司 alpine vegetation green-up on the world’s roof. Global Change Biology, 21(10): 3635-3646.
Chen XQ, Tian YH, Xu L. 2015 . 温度 and geographic attribution of change in the Taraxacum mongolicum growing season from 1990 to 2009 in eastern China’s temperate z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9(10): 1437-1452.
Luo XZ, Chen XQ*, Wang LX, Xu L, Tian YH. 2014. Modeling and predicting spring land surface phenology of th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in northern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气象学, 198-199: 33-41.
Chen XQ, Li J, Xu. L, Liu L, Ding D. 2013. Modeling greenup date of dominant grass 物种 in th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using air 温度 and precipitation 数据.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8(4): 463-471.
Chen XQ, Luo XZ, Xu L. 2013. Comparison of spatial patterns of satellite-derived and ground-based phenology for th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of China. Remote Sensing Letters, 4(6): 532-541.
Xu L, Chen XQ*. 2013. Regional unified model-based leaf unfolding prediction from 1960 to 2009 across northern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4): 1275-1284.
Luo XZ, Chen XQ*, Xu L, Myneni R, Zhu Z. 2013. Assessing 表演 of NDVI and NDVI3g in Monitoring Leaf Unfolding Dates of th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in Northern China. Remote Sensing. 5(2): 845-861.
Chen XQ, Xu L. 2012. 温度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ree phenology in China’s temperate zon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气象学, 154-155, 195-202.
Chen XQ, Xu L.2012. Phenological responses of Ulmus pumila (Siberian Elm)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6(4): 695-706.
Xu L, Chen XQ*. 2012. Spatial modeling of the Ulmus pumila growing season in China’s temperate zone. Science China 地球 Sciences, 55 (4): 656-664.
Chen XQ, Li HM, Hu B, Yu R. 2007. Boden- und satellitengestuetzte Erkennung der phaenologischen Vegetationsperiode in der gemaessigten Klimaregion Ostchinas. Promet, 33(1/2): 46-51.
Chen XQ, Hu B Yu R. 2005.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henological growing season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emperate eastern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11(7): 1118-1130.
Chen XQ, pan WF. 2002. Relationships among phenological growing season, 时间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nd climate forcing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of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2(14): 1781-1792.
SCHWARTZ MD, Chen XQ 2002. Examining the onset of spring in China. Climate Research, 21(2): 157-164.
Chen XQ, Xu CX, Tan ZJ. 2001. A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lant community phenology and seasonal metrics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45 (4): 170-177.
Chen XQ, Qiao LJ. 2001.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aterial input of China. 种群 and Environment, 23(1): 117-126.
Chen XQ, Tan ZJ, SCHWARTZ MD, Xu CX. 2000. Determining the growing season of land vegetation on the basis of plant phenology and satellite data in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44(2): 97-101.
Chen XQ. 1995. Phaenologische und klimatologische Raumgliederung Westdeutschlands. Geographische Rundschau, 47(5): 312-317.
陈效逑,徐琳,李静,张晴华,尉杨平 2015. 中国温带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生态学报, 35(11): 3625-3635.
杨晓芳,陈效逑*,罗翔中. 2015. 锡林郭勒草原遥感植被物候的地面照相验证. 草业科学, 32(5): 667-674.
张晴华,王红亚,徐琳,郑卓,杨士雄,陈效逑*. 2014. 广东惠州黄洞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反映的近50 年土壤侵蚀意义. 地理研究, 33(4): 643-653.
徐琳, 陈效逑*, 杜星.2013.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生态学报, 33(12): 3584-3593.
徐琳, 陈效逑*.2012.中国温带榆树生长季节的空间模拟.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42(1): 545 – 554.
陈效逑,尉杨平,李静,刘立,刘吉峰. 2012.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与气候因子的小波分析. 人民黄河,(1): 1-4,13.
陈效逑, 孝然, 阿杉, 徐琳. 2011. 我国东部北亚热带植物群落季相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 31(13): 3559-3568.
陈效逑, 杜星, 尉杨平. 2011. 北京观赏植物的冬、春季冻害分析. 北方园艺, (17): 114-116.
陈效逑,刘立,尉杨平. 2011. 1961-2005年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人民黄河, 33(5): 3-5.
陈效逑, 李倞. 2009. 内蒙古草原羊草物候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29(10): 5280-5290.
陈效逑, 彭嘉栋, 李慧敏 2009. 内蒙古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和区域差异. 地理研究, 28(1): 27-35.
陈效逑, 王恒. 2009. 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64(1): 84-94.
陈效逑,王林海. 2009. 遥感物候学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8(1): 33-40.
陈效逑, 郑婷. 2008.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地理科学, 28(3): 369-374.
陈效逑, 周萌, 郑婷, 张荣菊. 2008.呼伦贝尔草原羊草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研究——以鄂温克族自治旗牧业气象试验站为例. 生态学报, 28(5): 2003-2012.
陈效逑, 韩建伟 2008. 我国东部温带植物群落的季相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2(2): 336-346.
陈效逑.2008. “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高等理科教育. 82(6): 24-27.
丁登, 陈效逑*. 2007. 我国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地面检验研究——以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为例. 遥感技术与应用, 22(3): 382-388.
陈效逑, 胡冰, 喻蓉. 2007. 中国东部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空间外推估计. 生态学报, 27(1): 65-74.
陈效逑, 喻蓉. 2007. 1982-1999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62(1): 41-51.
陈效逑,郭玉泉,崔素平,王志宏,左铁镛 2005. 北京地区水泥行业的物能代谢及其环境影响. 资源科学, 27(5): 40-46.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 2003.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4): 538-547.
陈效逑,谭文垦,刘大平,郭玉泉,潘卫峰. 2003. 北京平原地区裸露土地的时空分布。水土保持研究, 10(3): 18-25.
陈效逑,张福春. 2001. 近50年北京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农业气象, 22(1): 1-5.
陈效逑. 2000. 论树木物候与气温生长季节的关系——以德国中部Taunus山区为例. 气象学报,58(6): 726-737.
陈效逑. 2000. 德国西部生长季节的一次趋势转折. 地学前缘, 7(增刊): 189-195.
杨国栋, 陈效逑. 2000. 木本植物物候相组合分类研究——以北京植物园栽培树种为例. 林业科学, 36(2): 39-46.
陈效逑,乔立佳. 2000.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15(1): 17-23.
陈效逑, 曹志萍. 1999. 植物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型及其在季节划分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 19(1): 21-27.
杨国栋, 陈效逑. 1998. 论自然景观的季节节奏. 生态学报, 18(3): 90-16.
杨国栋,陈效逑. 1991. 华北地区刺槐花期的物候测报. 中国养蜂, 2: 29-30.
陈效逑. 1990. 华北地区春夏季的物候季节节奏研究. 地理科学, 10(1): 69-76.
陈效逑, 杨国栋. 1988. 树木物候区域预测模式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中国农业气象, 9(3): 42-45.
杨国栋,陈效逑. 1985. 树木物候期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 农业气象, 6(1): 49-52.
杨国栋,陈效逑. 1985. 植物物候期的推算与物候记录插补(II).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76-84.
杨国栋,陈效逑. 1984. 云、贵、川一带在我国自然区划中归属问题的聚类分析.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99-108.
杨国栋,陈效逑. 1982. 植物物候期的推算与物候记录插补(I).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 75-80.
杨国栋,陈效逑. 1980. 北京地区物候季节的初步研究.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110-119.
获奖记录
2015 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文献来源: 地理学报, 2009, 64(1): 84-94, 作者: 陈效逑; 王恒
2015 唐立新奖教金教学名师奖
2009 国家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主持人)
2009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自然地理学原理
2008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
2007 北京市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主持人)
2005 北京大学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主持人)
2005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系统论思想在“自然地理学”课程与教材建设中的应用
2005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
2004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地球科学导论》
2002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
2001 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2000北京大学1999-2000年度教学优秀奖
1997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北京地区物候观测与基础物候学研究
1996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1995年版优秀图书三等奖:《北京地区的物候日历及其应用》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社会兼职
主讲课程
主要贡献
科研成果
书籍著作
期刊论文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