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基,1905年8月7日生于
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三岁离父四岁离母,孤苦伶仃的兆基幼儿时只得由老奶奶抚养生活,六岁时,跟随
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王兆基的姑父)在金汤小学读书,失去母爱的王兆基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自爱自强、吃苦耐劳、刚直不阿的性格。后刘培基转而经商,这时,王兆基随姑父在小商店一边帮助担水、扫地干些杂活,一边抽空看书学习。
王兆基的少年时代,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当时的
中原地区,正处于社会大变动的时期,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国内军阀割据,时局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地处金鼎山寨的大片地区,军阀、民团武装各霸一方,经常残杀抢掠,残害百姓,加上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使本来很穷的山里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在兆基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使他从小就誓定了为民除害的坚定信念。
刘志丹和兆基是两表兄弟,志丹为长,兆基为次,他俩相亲相爱,玩耍嘻戏,志丹常似亲兄弟一样关心爱护着兆基。兄弟疼爱之情胜于一切,使兆基从小就感受到了兄弟间的温暖和友爱。刘志丹小学毕业后,抱着朦胧的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于1922年徒步来到
榆林市,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兆基从此离开朝暮相伴的表兄。
1920年,王兆基离开学校和老奶奶相依为命,由姑父刘培基说媒作主,十五岁的王兆基便成了家,挑起了生活重担。繁重的家务和田间耕作并没有使兆基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在
陕西省榆林中学读书的
刘志丹经常写信给他,鼓励他勤奋学习,给他讲述救国的革命道理,从而使年轻的兆基看到了光明,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倍尝生活艰辛久经农村锻炼的王兆基,血气方刚,年富力强,在黑暗中摸索进取,思想日渐成熟,是称贤乡里的硬汉子。1924年,志丹从
榆中县回来,和他整整谈了几个通霄,兄弟俩互诉报国决心,谈政治、军事,刘志丹多方面关心着兆基的成长与进步,向他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兆基心情十分激动。
兆基潜心革命的念头被当地民团有所觉察,又得知他与
刘志丹是俩表兄弟,早就在他们身上打坏主意。当时,洛河川上游经常有土匪马二英带兵跑村抢掠民财,欺压百姓,鸡犬不得安宁。马二英又与金鼎山寨民团头袁炳彰王启斌来往甚密,相互勾结,横行乡里。一次,马二英带兵来抄兆基的家,巧遇兆基在山上劳动,才免于残遭不幸,老奶奶发觉情况不对,烧毁了志丹给兆基的书信,才未使土匪看出破绽。
1926年春,王子宜回到保安后,秘密开展宣传活动,此时
志丹县革命斗争才刚刚兴起,王兆基等一些进步青年便脱颖而出,积极参与活动。1929年初,在
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志的培养帮助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陕北地区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农民生活无法维持,而
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却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层层加码,人民群众无力承受巨额的负担。面对敌人疯狂搜刮和欺压百姓的暴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兆基参加了
永宁山抗粮抗款运动。近千名群众手拿锄头、头、枷等生产工具涌向永宁山,高呼“世乱法不乱,有钱无粮要吃饭”的口号,迫使伪县长答应了群众的要求,减免了羊头税。年底,利用年关之际,兆基又带领金汤三百余名饥民开展了“吃大户”斗争,冲击了当地土豪劣绅的粮仓和库房。
兆基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派到金汤小学任校长,他以学校为立足点,利用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工作,从此,金汤小学实际就成了我党的地下活动联络站。兆基一边教书、一边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暗地组织发动群众和地主恶霸作斗争,利用各种关系,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红白两区整整四个春秋,给游击队当联络员,搞粮食。
1934年春,刘景范和
王英同志带领的保安游击队逐渐壮大,多次攻打金鼎山寨孙向奎、王启斌民团,先后在金佛坪、麻子沟、豹梁等地设立战场。民团头
王启斌勾结甘肃谭世林部企图围剿保安游击队,屡遭失败,为满足其杀人的本性,带兵剿共产党,横行庄里,残杀百姓,兆基在这次清党中,被敌抓获,一顿毒打之后,家中财物被掠夺一空,儿子王月贤也受株连和他一同被押,后在被押途中行至刘圪*(左土,右劳)台处,乘敌不备,死里逃生,事隔两年,王月贤心怀为父报仇的决心,毅然参加了
赤卫队。
兆基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刘志丹人民清楚的记得这悲壮的一天,1934年5月19日。
为了纪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
志丹县委、志丹县人民政府于1959年,在中央红军与
陕北红军会师地的
吴起街道洛河西岸胜利山下的二道川川口修建了一座
革命烈士陵园。
两周王陵中央建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下方及碑座左右两侧刻着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录,王兆基位列“战士”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