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百灵
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动物
百灵学名:Mirafra javanica),又称霍氏灌丛百灵,是一种体型小、头部较大、嘴短、类似麻雀的鸟类。
外形特征
歌百灵雌雄羽色相似。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上体暗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翅褐色具棕色羽缘,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暗褐色,棕色羽缘尤为宽阔和显著,特别是在飞翔时棕色更明显。眉纹和眼先棕白色颊和耳覆羽棕色具褐色端斑;尾短、暗褐色,最外侧尾羽主要为皮黄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外侧皮黄白色,中央尾羽具棕色羽缘。颏、喉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淡皮黄色或淡棕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羽轴纹。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肉褐色或淡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长130-140毫米;嘴峰12-13毫米;翅70-77毫米;尾39-48毫米;跗20-21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平坦的草地、农田、牧场、旷野等低地,也出现于林缘疏林草地和干的水稻田。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小群。性活泼,常不停地在地面奔跑跳跃,有时从地上冲起直向空中,待到一定高度后,展开双翅,颤抖着翅膀停悬于空中,或前后飘忽不定。极善呜叫,边飞边呜,鸣声清脆婉转。在空中飞鸣一阵后又突然急降直下,行为和云雀很相似,但飞翔能力和呜叫均较云雀弱,飞翔高度和距离均不及云雀。
主要以草叶、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蚂蚁、蚊、象鼻虫等昆虫,尤其在繁殖季节,昆虫在食物中占有的比例较大。
分布范围
现存(非繁殖地):冈比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地上草丛中,也有在稻田和沟边草丛中营巢的。巢较隐蔽,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细根构成。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或绿色或灰色、被有较多的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8-20.7毫米×13.9-15.3毫米,平均19.7毫米×14.6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歌百灵在中国仅见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少数地方,数量极为稀少,是罕见物种。
历史和分类
霍氏灌丛百灵于1821年由美国博物学家托马斯·霍斯菲尔德从爪哇岛上收集的标本正式描述。他将这种百灵科归入Mirafra属,并创造了Mirafra javanica的二名法。霍氏灌丛百灵是较大且相当多样化的百灵科家族Alaudidae中的100种百灵之一。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种类广泛分布在欧洲、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但霍氏灌丛百灵是唯一一种自然分布在瓦拉斯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物种。线性分类通常将它们放在鸣禽鸟类的开始位置,而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杂交,它们被放置在总科Passeroidea中。然而,基于序列数据的最新研究一致表明它们是Sylvioidea超科的一部分。与形态和生态上完全不同的单型属Panurus(Panuridae)一起,它们形成了Sylvioidea超科的姐妹支。
亚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The IUCN Red List.2024-02-0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7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历史和分类
亚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