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早18是
湖北省黄冈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早稻新品种,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审定。
该品种属迟熟早稻类型,南方稻区平均生育期113天。株高87厘米,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成熟时叶青子黄,转色好。湖北省区试病害抗性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轻。国家南方稻区区试病、虫害抗性鉴定为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中抗
稻飞虱。两年国家区试平均667平方米产量474.41
千克,居首位。
稻米品质优、食味佳,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出糙率78.4%,整精米率54.9%,垩白粒率23%,垩白度2.9%,
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2毫米,粒长7.2毫米,长宽比3.3。适宜在
江西省、
湖南省、湖北、安徽、
浙江省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该品种属型常规水稻。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1.9天。株型紧凑,耐肥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株高9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1级;
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4,垩白粒率23%,垩白度6.5%,胶稠度75毫米,
直链淀粉含量15.4%。
2002年参加
长江中下游平原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1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0.5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4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4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2.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94%。
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6~7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以13厘米×20厘米为宜,每亩插足2.5万穴,每穴插足6~7苗(含分蘖)。3、肥水管理:每亩施11~13公斤
纯氮、8公斤纯钾。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开花不脱水,灌浆至黄熟期保持田面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
江西省、
湖南省、湖北、安徽、
浙江省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北省种子
集团公司用中早81 作母本,与嘉早935 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
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紧凑,叶片中长略宽,叶色浓绿,剑叶短挺,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抽穗后剑叶略高于稻穗,齐穗后灌浆速度快,成熟时叶青子黄,转色好,区试中亩有效穗27.3万,株高86.8厘米,穗长20.2厘米,每穗总粒97.9粒,实粒77.8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5.34克,全生育期115.5天,比嘉育948长6.3天,中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抗级5级。2001-2002年参加
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8.4%,整精米率54.9%,垩白粒率23%,垩白度2.9%,
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3,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8.94公斤,比对照
嘉育948增产9.47%。其中2001年亩产449.95公斤,比嘉育948增产5.63%;2002年亩产467.93公斤,比嘉育948增产13.43%,两年均增产极显著。2002-2003年在
荆州市、
孝感市、
黄冈市、
鄂州市等地及
江西省、
湖南省的部分地区试验、试种,均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0公斤,秧龄不超过30天。地膜育秧,3~4叶期注意灌水保温,防止冷害。2、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基本苗15~18万。 3、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亩施纯氮11公斤,
五氧化二磷5公斤,
氧化钾5公斤。适时晒田,后期严格控制氮肥,以防贪青倒伏。4、科学管理,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5、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防止碾压,防止曝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本申请品种(原代号20257)是以
中优早81为母本,嘉早935为父本杂交,经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