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是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他在
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并继承了巨额遗产后隐居哥本哈根,以
自费出版著作。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成为
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客观存在的联系,将个人的存在与
雅威联系起来,认为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他的作品关注宗教、
基督教、道德、伦理和心理学等领域,强调个人选择和实践的重要性。克尔凯郭尔反对
唯心主义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
文学批评,认为他们未能完全理解史威登堡、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约翰·费希特、
谢林、
施勒格尔和
安徒生等人的思想。他的
神学作品探讨了宗教团体、基督教客观证据和个体与神人耶稣基督之间基于信仰的主观关系。克尔凯郭尔的心理学作品研究了个体在面临抉择时的情绪和感觉。他的早期作品常以假名发表,通过复杂的对话展示不同观点,探究复杂问题。他的主要学说包括“单一的个体”概念、信仰
骑士、无限性与有限性、恐惧与战栗以及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最初以
丹麦语写成,但后来被翻译成多种
欧洲语言,并对哲学、
神学和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事迹
忧郁童年
索伦·克尔凯郭尔(又译为:基尔凯郭尔,按丹麦语当译为祁克果),克尔凯郭尔的父亲出生贫寒,后经营羊毛致富。父亲强暴家中女佣而生下了他的哥哥,家中有兄弟7 人,他排行最小。他的父亲为自己早年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
通奸行为而自认有罪,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而逝,更使他备感震动,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独。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他的小儿子
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尔凯郭尔因自己身世异于常人,而自己又有先天生理缺陷(驼背跛足),体弱多病,所以自认是个孤独的“例外”,因而他虽然聪颖过人,但生性孤僻内向,行为怪诞,以致他同其父一样终身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所支配。他从小就染上了忧郁症,以为自己有两个原罪,自己死了之后会下地狱,因此他整个的生活都是悲观的。尽管如此,他却在生活中早早学会了让自己的忧虑不让他人察觉,对外以轻浮放荡的花花公子形象来掩饰自己的忧郁。
攻读神学
1830 年进
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他一心想当牧师,其毕业论文为“
苏格拉底特有的讽刺概念”,毕业后虽然考取神学学位,但因不认同丹麦路德教会的教义而从未担任过神职。在哥本哈根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著作,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恐惧、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无论是 1836-1837 年间的放浪生活,还是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如恋爱、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他感到在献身
雅威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
曲折爱情
1837 年,在克尔凯郭尔做新闻记者写专栏稍有名气的时候,认识了雷吉娜(Regine Olsen),这位15 岁的少女爱上了他,他们慢慢地论及婚嫁,1840 年订了婚。在订婚以后,克尔凯郭尔以为自己应该把内心的感受告诉这位未来的太太,好使得以后可以互相分担忧患、痛苦,可是当他把自己内心的所有忧郁,尤其自己有两个原罪,将来会下地狱的感受告诉雷吉娜的时候,雷吉娜当时只有17 岁,不能接受如此古怪的、颓丧的思想,把他所说的只有一笑置之,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自己不应该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分担给这位纯洁的少女,因此断然地与她解除婚约,最后他从报上得知雷吉娜和另一个人订婚。
在解除婚约之后,他更感到痛苦,一直到他去世,在他的日记和著作中,他和雷吉娜的关系一直都是他自我折磨式思虑的主题之一。他无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内心的苦闷,亦即无法以感性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因此他认为排除心中苦闷的出路应该是属于思想的层次,而当时丹麦人崇拜
德国的思想与文化,于是在1841年他步上了留学德国之途,到
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当时盛行的黑格尔哲学。德国观念论的课程都是属于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体人生的所有苦闷和痛苦都存而不论。这些均与克尔凯郭尔的理念不同,于是他放弃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索,改而探求现实世界的
人生哲学,终于使他领悟出影响世人的
存在主义。
《海盗报》事件
由于父亲的原因,他以为
雅威将给他们家庭以惩罚,他断定上帝一定会让他死在父亲前头,死在 34 岁之前——那是耶稣的有生之年。因此他把出版于1846年的《〈哲学片断〉一书的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当做自己“最后的”著作而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本打算就此搁笔,隐退到乡村里当一个牧师了此一生。结果却出乎他自己的预料多活了9 年,而且又重新拿起了笔,原因是他同报刊发生冲突,进行了一场论战,即所谓“《海盗报》事件”,这对他的晚年生活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
丹麦,《海盗报》是由青年诗人哥尔德施米特创办的一家周刊。就其政治倾向来说,《海盗报》站在
自由主义立场上用嘲笑和讽刺的方法抨击专制保守和落后的社会现象,但刊物的格调不高,经常利用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揭发个人隐私,进行
人身攻击。这份周刊在一般公众中很受欢迎,发行量相当大。
哥尔德施米特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赞扬克尔凯郭尔的文章,却引起后者极度不满。克尔凯郭尔认为《海盗报》是专门迎合低级趣味的刊物,受到它的赞扬实无异于对他的莫大侮辱,于是他公开在报上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和揭露《海盗报》,由此引发了该报的全面反击。差不多在1846 年整整一年内,《海盗报》连篇累地发表攻击克尔凯郭尔的文字,对他的为人竭尽揄讥讽之能事,甚至就他的生理缺陷、服饰、家产、生活习惯等大做文章,并配以漫画。那时漫画还是颇为新鲜的东西,上了漫画也就成为公众的笑料。这深深地伤害了克尔凯郭尔的自尊心,甚至他在街上也成为顽童们奚落嘲弄的对象。他原先以为在笔战中会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无情的现实却使他极度失望。他不仅没有获得人们的同情,反而感到人们因他受嘲弄而幸灾乐祸。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愿与人来往,性情也更孤僻了,当他每天上街作例行的散步时,惟一“忠实的朋友”就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把雨伞。
过去他从未认真考虑过34岁以后应该做什么,现在他活了下来,他感到
雅威可能有意赋予他特殊使命,让他为了真理而蒙受痛苦,同时作为真理的见证人而向他的同时代人阐明什么是
基督教信仰的真义。怀着这样的使命感,他写了一系列“宗教著作”。他在说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观点时说,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基督教”。这确实是真的,不过他对基督教和怎样做一个基督徒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不仅和官方教会的正统观点不同,有时甚至公开唱反调。随着他的“宗教著作”的陆续出版,他和教会的分歧和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化,终于爆发为公开的冲突。他激烈地批评丹麦教会,要求教会当局公开承认自己违背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并进行忏悔。他指责教会已不再能代表《新约》中的
基督教,认为他们的讲道不符合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觉得对这种情况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必须予以无情的揭露,同时要向公众阐明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的基督徒。这就导致他和教会的关系彻底破裂。
英年早逝
克尔凯郭尔一生没有谋求任何职业,靠巨额遗产生活。他在自己创办的期刊上公开反抗
丹麦的国家教会。当他带着《
快报》(The Instant)杂志最后一期去复印时昏倒在街头,随即被送进医院。他拒绝官方教会牧师的圣餐,怀着强烈的
基督信仰,于数周后去世,年仅42 岁。
哲学成就
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
20 世纪以前,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因为他主要用
丹麦语著述。然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 20 世纪欧洲和北美的
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学
存在主义者有过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渊源。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做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作为一个
存在主义思想家,他试图将一切与个体自身的情况相联系,而不是从中提取本质,借此来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
非此即彼》集中论述了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这一论题几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坚持认为责任和
宿命论在人类中互相缠绕,由此预示了深蕴于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和意志危机等课题。在他看来,当自我包括许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创造的因素时,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机器。他反对怀疑论,反对宿命论的超然旁观,把道德和伦理责任作为普遍目标,把由此促进的世俗判断和绝望戏剧化。他认识到“精神失助”这一奇特的
现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离,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实现也无法实现。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在信任上获得飞跃,树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个体摆脱与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彻底同化的个体化和分化过程。克尔凯郭尔认为,实现这种自我的标准在
基督教的核心人物
耶稣身上得到体现和表明。在一个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另一个人可以是“助产士”,但是“
分娩”最终还是个人自己的事。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
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 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又有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激情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激情,被他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为代表的
理性主义的批判当做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做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
客观主义”。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克尔凯郭尔的
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最后 12 年里著述甚多,同时出版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关于幽默的书籍。在 S.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完全针对焦虑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
信心的跳跃
克尔恺郭尔自认是反文化
基督教的先知,他极其厌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思想,认为黑格尔把圣经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为文化性的基督教。这种文化基督教在他来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讨伐基督教国度》中论到,这种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的社会,真正的基督教显然已经消失了。
黑格尔对
德国和北欧国家的基督教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黑格尔把宗教与哲学合为一体,把基督教信仰理性化、
神学思辨化。其次,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理论适应了国家教会的社会潮流。祁克果对神学思辨化的思想潮流和教会国家化的社会潮流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所以,他不仅是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先驱,而且被
新自由主义尊为先驱。
克尔恺郭尔的信心跳跃是谈到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跳跃的动作,它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祈克果认为人的堕落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跳跃。然而另有一种跳跃,就是信仰的跳跃,同样不能从处境中推演出来。当人面临
致死的疾病或是无法克服的焦虑,信仰却能帮助人克服。
在克尔恺郭尔的理论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不是时间上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这三阶段彼此间相互联系,无法清楚分开,例如在最后的宗教阶段里,仍不免存在伦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认为伦理宗教是具有主观性的,是源于他独特的审美观,而美感却不能用逻辑来推理。而
雅威是所有行为与思想的终极前提,因此更无法用推理与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关美学阶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学阶段的特征是与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这里所谈到的美学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艺术,而是一种衡量的标准。标准是按照每个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犹太人对于好的事情或正确的事情,就称这事为善、为美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因此他曾批评罗马
教皇曾醉心于
异教风俗与道德败坏的希腊罗马艺术。
在伦理阶段,克尔恺郭尔提出“魔性的”(demonic)这一个概念,是“自我隔离”(self- seclusion) 的意思,也就是没有走出自己。跟这种自我隔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爱,爱可以引导人走出自我隔离的处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这种爱的特征可以引导到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伦理阶段中,爱克服了孤立进而产生责任心,而透过责任心就可以达到伦理的阶段。宗教阶段超越了美学的和伦理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为“
苏格拉底·奥利维拉”和“
耶稣”,两个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义者。
宗教A或苏格拉底的宗教认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说基本真理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苏格拉底想要用
辩证法和
存在主义把真理从人中召唤出来,他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反讽,这意味透过彻底的追问来探寻真理。另一种方式是产婆术(midwifery)。教师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真理,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他们之中的真理,而使本来存在人之中的知识诞生出来。
有论者提出,
苏格拉底可被视为
人道主义的创立者,这可以被视为准宗教之一,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转变别人之存在的总体状态,因为这种转变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认为真理无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
雅威必须从人的外面进入,并对人进行教导,于是上帝以
耶稣的形式进入到人之中。这是另一次的跳跃,上帝借着
基督道成肉身产生跨越时间的跳跃。
因为神与人之间有“素质上的无限差异”(infinite qualitative difference),而人类不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须借着决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跃”,以内心的热情拥抱真理。没有信心的跳跃就会变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这绝对不是正宗的
基督教。
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
道成肉身的绝对吊诡性与非理性
克尔恺郭尔主张“主观的真理”,为新正统
神学奠定了哲学根基,重新寻找神话语的神学,将信心置于崇高的地位,只把理性当作是理解神话语的工具而已。就是因为神话语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吊诡性,使得
逻辑学的非
无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学也不管用,因为神的意念(思想)高过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过人的道路(方法)。
克尔凯郭尔在这一点上开启了新正统神学的先声,所以辩证神学家以他为盟友。克尔凯郭尔对于真理的定义,特别是关乎神与人类存在的真理,是指“一个客观不明物,人透过内心最深的热情去攫取,并且将它紧抱不放。”。但是,“当主观、内在是真理,客观定义的真理就成为吊诡。”道成肉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吊诡”,所以只能凭着信心披露与理解。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企图将吊诡当做逻辑观念,置于普遍、和谐、理性的真理系统,有违吊诡的真义,并且把它变成抽象哲学观念的象征代表。对克尔凯郭尔来说,
耶稣确实就是神,也确实是人,但集中于一身的真理,是逻辑上的矛盾,因此他驳斥黑格尔,认为这是启示的全新真理,要我们决定是要接受或弃绝耶稣基督为主。一个人要与
雅威建立关系,必须是个人的决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人物生平
1813年5月5日,克尔恺郭尔出世。
1821年,入布日尔狄斯科伦学校读书。
1834年,母亲逝世。
1834年,受教于马腾森。
1836—1837年,听保罗·
弥勒佛关于
形而上学一般的概念的讲座。
1837年5月8日,取道拜访鲍莱特。罗尔达姆,半途而返。5月9日,在鲍莱特家遇见并认识蕾琪娜。7月,从父亲家搬出。听马腾森关于教义学的讲座。
1838年3月13日,保罗·弥勒去世。8月8日,父亲去世。9月7日,《一位健在者的论文》发表。
1840年7月3日,通过神学考试。7月19日—8月16日,游父亲故乡
日德兰半岛萨依定。9月8日,向蕾琪娜求婚。9月10日,蕾琪娜接受求婚。
1841年8月11日,归还蕾琪娜的订婚戒指。9月29日,硕士论文《论苏格拉底的讽刺概念》答辩。10月11日,与蕾琪娜彻底绝交。10月25日,赴柏林。
1843年2月20日,《
或此或彼》出版。5月8日,第二次赴柏林。在柏林期间听到蕾琪娜订婚的消息。5月16日,《布道词两篇》出版。10月16日,《恐惧和颤栗》出版。《重复》出版。《布道词三篇》出版。12月6日,《布道词四篇》出版。
1844年3月5日,《布道词两篇》出版。6月8日,《布道词三篇》出版。6月13日,《哲学片段》出版。6月17日,《畏的概念》出版。《前言》出版。8月31日,《布道词四篇》出版。
1845年4月29日,《关于虚构场面的三篇讲稿》出版。4月30日,《生命的阶段》出版。5月13日,《第三次赴柏林》。5月29日,《布道词十八篇》出版。12月27日,在《
祖国报》上撰文,希望《海盗号》对他进行责骂。
1846年1月2日,《海盗号》首次刊登有关克尔恺郭尔的文章,并附漫画。2月7日,想结束写作生涯当牧师。2月27日,《非科学的结语》出版。3月30日,《文学评论一篇》出版。
1847年7月13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布道词》出版。11月3日,蕾琪娜嫁给F.施莱格尔。
1848年4月19日,与医生交谈后获得某种精神和心理上的体验。4月23日,丹麦—
普鲁士王国三年战争爆发。4月26日,《基督教文集》出版。4月,因经济困难搬入托纳布斯克嘉德156号新住宅。11月,《对我著作事业的看法》完成,但决定不予发表。
1849年2月,开始殉教的想法。
1849年5月14日,《或此或彼》第二版问世。《野地里的百合花和天上的飞鸟》出版。《两篇伦理—宗教论文》出版。7月30日,《致死的疾》出版。11月13日,《祭司—税吏—有罪的女子;
耶稣受难日圣餐时的三篇演讲》出版。
1850年9月27日,《基督教的锤炼》出版;12月18日,《布道词一篇》出版。
1851年7月7日,《我的著述事业》出版。9月27日,《反省。向当代介绍自己》出版。
1854年1月30日,明斯特
主教去世。4月15日,马腾森被任命为主教。12月18日,《明斯特主教是“真理的见证人”、“真正的真理的见证人”之一吗?——那是真理吗?》发表。这是一系列二十一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1855年5月24日,《既然非说不可;那么现在就说》出版。《瞬间》第一期出版。6月16日,《基督对官方基督教的评价》出版。9月13日,《上帝的不可改变性》出版。9月25日,《瞬间》第九期发行。写下最后一篇日记。10月2日,住进腓特烈医院。11月11日,去世。
主要著作
克尔凯郭尔以真名及多个不同笔名出版其作品,以表达其反教条、反权威及多重观点的思想。以下汉译不包括副题,署以真名的作品不注明作者名称:
《非此则彼》-Victor Eremita编著(1843)Enten-Eller. Et Livs-Fragment, udgivet af Victor Eremita 《两个启发性谈话》(1843)To opbyggelige Taler
《恐惧与战栗》-Johannes de Silentio著(1843)Frygt og B攀渀. Dialektisk Lyrik af Johannes de Silentio
《重复》-Constantin Constantius著(1843)Gjentagelsen. Et Forsøg i den experimenterende Psychologi af Constantin Constantius
《哲学性片断》(1844)-Johannes 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出版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哲学 Af Johannes Climacus.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
《生命的阶段》(1845)-众人著,Hilarious Bookbinder编及出版Stadier paa Livets Vej. Studier af Forskjellige. Sammenbragte, befordrede til Trykken og udgivne af Hilarius Bogbinder
《非科学的结语》(1846)-Johannes 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出版Afsluttende uvidenskabelig Efterskrift til de philosophiske Smuler. -- Mimisk-pathetisk-dialektisk Sammenskrift, Existentielt Indl朁, af Johannes Climacus. Udgiven af S. Kierkegaard
《不同精神的启发性谈话》(1847)Opbyggelige Taler i forskjellig Aand af S. Kierkegaard)
《爱之工》(1847)Kjerlighedens Gjerninger. Nogle christelige Overveielser i Talers Form, af S. Kierkegaard
《致死的疾病》(1849)-Anti-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编Sygdommen til Døden. En christelig psychologisk Udvikling til Opv攀氀攀. Af Anticlimacus.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
《基督教的训练》(1850)-Anti-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编Indøvelse i Christendom. Af Anti-Climacus --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