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
江苏省人民政府、
苏州市人民政府和
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院调整科技布局的规划,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国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知识与技术,发挥国家研究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园区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8900平方米,分科研办公主楼、净化实验楼和教育综合楼三个功能区;有研究员71人,项目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9人,客座研究员2人;拥有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6人。
历史沿革
2006年3月27日,共建方签署备忘录,并经
苏州市设立不冠有“
中国科学院”名称的地方事业法人单位“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开始前期筹建。9月18日,共建方签署协议书。12月31日,苏州纳米所一期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2008年1月30日,苏州纳米所从租用的临时办公场所
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正式搬迁到位于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内的永久新址办公。
2009年7月22日,苏州纳米所获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正式成为中央事业法人单位,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2月9日,苏州纳米所通过由中科院、
江苏省、
苏州市三方组织的验收,筹建工作顺利结束,进入正常发展阶段。
2010年11月15日,苏州纳米所二期建设工程奠基开工。
2015年8月,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学研究部申报的“江苏省印刷电子工程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12月28日,苏州纳米所与
苏州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2016年5月3日,苏州纳米所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框架协议。
2018年4月9日,苏州纳米所与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教育基地协议书”。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 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有研究员71人,项目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9人,客座研究员2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
陈立桅、陈名海、李清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7人):杨辉、徐科、王强斌、陈立桅、靳健、戴建武、徐士杰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不全):陈立桅
科研部门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共有研究单位18个,其中包含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下属研究部门及7个支撑平台。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
下属研究部门(8个):纳米器件及相关材料研究部、先进材料研究部、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部、系统集成与IC设计研究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部、国际实验室、印刷
电子学研究部、纳米仿生研究部
下属支撑平台(7个):纳米加工平台、测试分析平台、纳米生化平台、计算平台、工程化平台、信息战略研究中心、喷墨打印公共平台
设施资源
• 图书资源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有文献资源检索平台,包含50个电子数据库、2650本电子期刊资源及10个电子图书数据库。
• 设备设施
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投资建设了三大公共平台,纳米加工平台拥有完备的微纳加工实验线,加工精度从微米到数十纳米,实现了6英寸-4英寸-2英寸-小片兼容;测试分析平台具备全面的纳米尺度下的单分子和纳米结构的测试设备,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的国际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纳米生化平台拥有微
流体、单分子及高通量等先进
技术装备,具备开展生物/化学制药、药物传递、体外诊断、生物微机电系统、生物材料、
细胞和微生物工程、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学术交流
• 第九届
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纳米+’学术会议”
由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主办,
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联谊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纳米+’学术会议”(后文简称年会)于2017年11月下旬在
苏州市举行。年会以“纳米+”为主题进行讨论与研讨。
• 第十六届半导体缺陷识别、成像与物理国际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半导体缺陷识别、成像与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于2015年9月6日至9月1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主办,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厦门大学物理学院等单位协办。该会议于1985年在法国
蒙彼利埃创办,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主要探索缺陷成像技术、缺陷物理、
材料物理特性及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 生研究所获国家专利714项,出版专著5篇,共发表论文2447篇;有20余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实现产业化,先后孵化培育产业化公司10余家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部共承担了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
纵向项目70项;承担产学研与
生物医学产业化等横向项目7项;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
2012年5月,“聚光多结高效
太阳电池”项目入选2011年
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年报。
荣誉表彰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获201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自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作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在
电子科学与技术、
化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学位点进行博士和硕士招生,录取研究生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中国科大本部完成,论文工作在苏州纳米所完成。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与
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物理化学、
化学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
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微
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
教学建设
• 师资概况
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拥有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6人。研究生导师中包括国家杰青7人,国家8人,“青年”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及“杰出技术人才”42人,90%以上为海外归国人员。
• 项目&成果资助
截至2016年12月底,在站博士后51人(包括原
工作站博士后),累计出站博士后140人。2008年以来,苏州纳米所共申请1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累计有59位博士后获得资助,其中有12位获得一等资助,47位获得二等资助;共申报13批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和日常资助计划项目,累计有44位博士后获得资助;1人获得"率先行动"联合资助博士后项目;1人获得江苏省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工作站联合招收);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余项;累计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已出站博士后发表文章192余篇,申请专利229余项(其中已授权90项),主持科研项目168余项,参与科研项目112余项。
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同月,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8月,研究所博士后方彬、曹翼获得2017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资助,李端秀获得2017年度“支持‘率先行动’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
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简称“率先行动项目”)资助。
2018年5月,研究所博士后曹艳伟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十一批特别资助,赵岳五、田爱琴和张获得一等资助,沈杨彬、曹翼、刘建勋和吕伟明获得二等资助。
• 奖学金&获奖
2017年12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朝威、硕士研究生谢柳获中科大2017年度“光华奖学金”。
2018年8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争辉、陆超、高守建获2018年度“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9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守建获中科大2018年度“唐立新奖学金。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形象标识为同心圆设计,外环为研究所中英文简称及成立日期,内部为分子结构图状的研究所标识。
精神文化
• 主旨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国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知识与技术,发挥国家研究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