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避暑图
袁江画作
《骊山避暑图》是清代袁江创作的一幅绢本青绿设色画,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全图运用以遥摄全景的构图法,展现雄伟壮丽的宫阙建筑群落。画中穿插的众多人物,如紧张忙碌的宫女,在丹上进进出出的太监,使气氛显得紧张迫促,也使宫门外出现的车马行列更加引人注目,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和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
画作内容
该画作描绘的是:古代的宫殿翊坤宫,飞檐耸立,丹墀高叠,主体宫殿上的匾额书“九成宫遗址”字样,展现宫苑内外景色重檐牌坊内为宫门。一支马队飞驰而至,一武士正在叩启宫门,宫苑中花木扶疏,奇珍异石罗列,渲染枝繁叶茂的夏日景色。众多身着鲜丽衣冠的男女宫人往来其间,似是在准备排设仪仗迎接重要人物的到来。建筑群后,远峰兀立,遥接云天,海水涌流拍击幅前的崖石,而人们在期待着戏剧高潮的到来。
款识:“骊山避暑图。壬午壮月以南宋人笔意拟之。上袁江。”
印:袁江之印(白)、文涛(朱)。
创作背景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境内,秦始皇葬地。其山北麓有温泉,唐在此建有唐华清宫,又名华清官。李隆基杨贵妃常到此避暑游乐。此幅作品即以此入画。
艺术鉴赏
构图
该画作山水画常用的构图形式,以山水景致占领画面大部,并构成视觉整体的基本轮廓,从而确定了作品的艺术倾向,作者将富丽堂皇的主殿,精心安排在了画面偏下的最佳视觉位置,以便观者不仅能在欣赏时很快捕捉到主体所在,而且能从微观上欣赏殿堂的每一细节部分,其匠心尤如人物创作的脸部处理。
隐喻
骊山并不临海,而画家在图中避暑宫前平添了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波。这是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把另一时空,即主人公在东海仙山相会的情节隐喻出来,使生前死后的爱情纠葛幻化在同一画面里。给这幅写实的画幅注入了神话的色彩。
技法
作者对山体的表现未过多地使用擦法,但由于其坚实的勾勒功力和娴熟的运墨技艺,在笔法精确而多样、黑色扎实而善变的基础上,同样使山石雄伟的气质和坚硬的质感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作者以界画形式对殿宇楼台的刻画,不仅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建筑物上所有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复杂的造型结构显得十分轻松自然,而且能够以界笔不同角度的运用,使单调的线条表现出各种质感效果,如石阶台沿的坚挺、扶栏立柱的圆润、屋脊殿宇的劲拙等等。笔迹准确清晰,极有力度;用色瑰丽明快,颇为醒目。几处殿堂的造型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神采,各有各的气韵,高贵典雅,别致壮观,配之以周围的云海、奇峰、跌泉、翠木。
名家点评
烟台大学建筑系美术学教授李鸣:“《骊山避暑图》轴系我国古代界画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重要展览
2017年5月11日,首都博物馆的“翰墨载情·丹青传心—首都博物馆典藏精品书画”展览中,《骊山避暑图》被展出。
作者简介
袁江(约1671—1746年以后),字文涛,扬州市(今江苏扬州)人,并曾随盐商赴黄河以北山西省等地写生作画,因此,在其诸多作品中透溢出浓厚的北国风情。前人均有其曾于雍正年间供奉内廷一说,然而考证结果系言出无据,故不足为凭。雍正间曾在宫廷作画。擅画山水、楼台。早年师法仇英,延袭了“青绿巧整”的技法与风范,对其以后细致严谨的画风影响很大,中年时曾得无名氏画谱,技艺大进。其界画在清代被推为第一。袁江笔下的景物,既曲折活泼,又严整有致;既精细人微,又气势磅礴,有效地将巍峨壮观的山姿与富丽堂皇楼阁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家风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构图
隐喻
技法
名家点评
重要展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