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貌
干旱地貌
干旱地貌是指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貌特征。干旱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200-250毫米,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植被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荒漠发育。其地貌以风成地貌和暂时性流水地貌为主,如沙丘、戈壁,干冲沟和洪积扇等。
形成原因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沙作用
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风挟带沙粒运移,对地表岩石进行挫磨,乃至钻进岩石裂隙或凹坑进行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主要是通过风沙流即携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的。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携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就是风积现象。充足的沙源与多风多大风的气候特点相结合,使风沙作用成为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并形成独特的风沙地貌。
分类
干旱地貌一般分为岩石地貌,溶洞,雅丹地貌,荒漠地貌等,风成地貌等。雅丹地貌主要是受风力的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有的雅丹地貌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地貌。荒漠地貌是荒漠地区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剧烈,风力作用强劲的现象,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一是分布在南北纬15度-35°之间的亚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一是分布在北纬35°-50°之间的温带,暖温带,为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在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控制下,由空气极端干燥形成。主要包括北半球的撒哈拉荒漠,阿拉伯荒漠,塔尔荒漠及墨西哥荒漠;南半球主要有南非的卡拉哈迪-纳米布荒漠,澳大利亚中西部荒漠及南美的阿塔卡马荒漠。温带荒漠包括苏联的卡拉库姆,克孜尔库姆,蒙古大戈壁,美国西部大荒漠以及西北荒漠。它们是由于地形闭塞,距海遥远,海洋气流不能伸入,使这些地区终年极其干燥而成,因而又称地形荒漠。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侵蚀形态和堆积形态,称为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温带荒漠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风化作用
风沙作用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