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剧团成立于1959年1月。建团以来,吉剧工作者遵循“不离基地,采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剧种建设方针,融民间、古典、
现代艺术于一炉,集地方、民族、时代特色于一身,逐步将吉剧建设成为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独具风姿,别有神韵的关东戏曲。
机构简介
吉林省吉剧团自建团以来,吉剧舞台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如六七十年代的邬莉、隋晶莹、王青霞、杨俊英、姜秀玉、刘丰、霍福庆等。如今,活跃在吉剧舞台上的第二代演员及编导人员以王桂芬、李占春、
安静芳、马士杰、
刘富英、赵万捷、齐世明等人为代表。
一级演员王桂芬因在《一夜皇妃》中饰“满苏”而荣获文华表演奖;李占春是吉剧当红小生,因在《关东雪》中饰“郭四虎”而荣获文华表演奖;安静芳在《
三请樊梨花》一戏中一炮打红,成为吉剧当家
武旦之一;马士杰有“
东北地区手绢大王”之称,分别在《
燕青卖线》和《一夜皇妃》中饰“
时迁”和“小伶俐”等角色,获第六届白玉兰配角奖,并在全国戏曲调演中获优秀配角奖。
历史沿革
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组建于1999年4月28日,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列事业编制275名,下设三个团。
1、吉林省吉剧团创建于1959年,当时叫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1960年2月2日,正式命名为吉林省吉剧团。1964年10月,改为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一团。1969年11月,恢复为吉林省吉剧团。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吉剧团。编制160人。
2、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创建于1980年10月14日。它是在原
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二人转实验队(1964年)、吉林省吉剧团二队(1978年)的基础上成立的。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民间艺术团。编制60人。
3、
吉林省曲艺团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吉林省广播说唱团。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曲艺团。编制55人。
主要职能
以排演吉剧、
二人转、
曲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主,完成上级交办或承办各种公益性演出和涉外演出活动,根据演出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组织商业性演出等。
该院吉剧团自创建以来,创作、演出了百余个剧目,其中大部分成为吉剧的优秀保留剧目。如:传统剧目《
桃李梅》 、《
燕青卖线》、《
包公赔情》于七十年代搬上
电影幕布,演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有近百个剧团移植演出,其影响之大,为地方戏曲剧种所罕见。
改革开放后,吉剧团先后创作了《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等剧目,并分获1985年全国优秀剧目奖。1994年《一夜皇妃》获全国文华新剧目奖。1996年《
关东雪》获全国文华奖和
五个一工程奖。该团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南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东渡扶桑,演出的吉剧《三请樊梨花》,在香港一炮打响;吉剧《火焰山》又在日本刮起了
旋风。自1994年以来,连续八年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戏曲
春节晚会现场直播,多次参加《九洲戏苑》的录播;近期又连续赴
韩国、
越南、缅甸、
柬埔寨、
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演出,赢得了外国广大观众的赞许。
该院民间艺术团是我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一面旗帜,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坚持送戏下乡,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农民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们是“庄稼人的宝贝疙瘩”,是使他们开心解闷,为他们的生活添滋加味的贴心人。在农村演出经常出现风刮不散、雨浇不散、戏散人不散的万人围着二人转的壮观场面。该团连续三次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等部委评为全国先进文艺表演团体。1998年被
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长白山黑土地杯”奖。国家新闻媒体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多次给予报导。今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栏目,以“大棚车进农家”为题,全面报导了该团下乡演出的盛况。该团二十年来共创作生产了一百多个剧目。在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类汇演中共获奖80多个,其中
一等奖48个,是
吉林省在全国性汇演中获奖最多的艺术表演团体。在省内举行的各种文艺汇演中仅获一等奖就150多个。例如传统戏《
回杯记》、《猪八戒拱地》、《
马前泼水》、《
包公断后》、《西厢幽会》;现代戏《离婚夫妻》、《老汉背妻》、《丰收桥》、《夫妻串门》等,这些剧目通俗易懂,红火热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浓郁的关东艺术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可谓
二人转艺术之精品。该团足迹遍及东北三省,也曾饮誉京、津、沪、宁、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台湾省等地区。1991年曾远渡重洋,到
日本演出,以精湛的技艺得到了日本观众的喜爱。
该院
曲艺团多年来,遵循党的“二为”方向充分发挥曲艺“
轻骑兵”的作用,巡回大江南北,演出长城内外,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其中,该团创作并演出的小品《包袱》、《一张机票》、《盖章》,
相声《一台彩电》 、《苦恼人的笑》、《图个热闹》、
京东大鼓《三鼠登科》,
西河大鼓《车英会》等节目在国家和省里主办的赛事中获得多项奖励。这些节目短小精悍、火爆热烈、幽默诙谐、雅俗共赏。《
人民日报》、《
天津日报》、《上海文化艺术报》等许多报刊、文艺界专家和同行都给予曲艺团较高评价,称赞
吉林省曲艺团“风正、纪严、艺精”。该团曾多次举办“综合治理专场”、“消防专场”、“禁毒专场”等晚会,受到省、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该院目前正积极落实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文化厅党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着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省直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的精神,精心布署,稳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新的用人机制,艺术生产机制,艺术产品营销机制。同时狠抓创作,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该院民艺团、曲艺团采用“工作量统计法”的办法已建立了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大大地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目前,我院各团已呈现出生气勃勃的艺术生产局面。
相关荣誉
剧团在40年的发展历史中,创作演出了百余个剧目,《
桃李梅》、《燕青卖线》、《
包公赔情》于70年代搬上银幕,全国有近百个剧团移植演出,其影响之大,为地方戏曲剧种所罕见。《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等剧目,分获1985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和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此后,剧团南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东渡扶桑,演出的吉剧《
三请樊梨花》等剧目在香港一炮打响,《火焰山》在日本刮起
旋风。剧团创作演出的《一夜皇妃》,在1993年获全国戏曲调演
一等奖,1994年又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吉剧现代戏《关东雪》,获1995年全国戏曲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和1997年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由
中国中央电视台、
吉林广播电视台、吉剧团联合录制的吉剧电视连续剧《
桃李梅》获
中国电视金鹰奖。吉剧作为
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朵艺术之花在关东这块热土上将常开不败。
参考资料
新浪网.ent.sina.com.cn.201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