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方,1906年生,江苏无锡人。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广州第一
中山大学医学院肄业。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无锡县委委员、闽西军区总军医处处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医政局局长、红军军医(卫生)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校长(1934.10-1936)。1934年随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直属队参加
长征。后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主任教员、
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
广州市副市长(至1956.4)、外交部国际司司长、中国首任驻
叙利亚大使(1956.12-1958.04)、中国首任驻
伊拉克大使(1958.09—1960.09)、(接替李恩求)外交学院副院长(1961.6--1964)、驻
乌干达大使(1964.05—1970.11)、驻瑞士大使(1970.12—1975.08)、驻
越南大使(1977.09—1978.06)。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女婿马振岗。
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广州第一
中山大学医学院肄业。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无锡县委委员、闽西军区总军医处处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医政局局长、红军军医(卫生)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校长(1934.10-1936)。1934年随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直属队参加
长征。后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主任教员、
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
广州市副市长(至1956.4)、外交部国际司司长、中国首任驻
叙利亚大使(1956.12-1958.04)、中国首任驻
伊拉克大使(1958.09—1960.09)、(接替李恩求)外交学院副院长(1961.6--1964)、驻
乌干达大使(1964.05—1970.11)、驻瑞士大使(1970.12—1975.08)、驻
越南大使(1977.09—1978.06)。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女婿马振岗。
1931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
瑞金市宣告成立。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校长,总军医处医务主任 陈志方兼教育长。1932年10月,中央军委改军医学校为
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1934.10--1936年陈志方任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主任教员、高宝
县委书记、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政治委员、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等职,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多次参加对日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军区第12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49军政治部主任(军长钟伟,政委袁升平),1950年1月,第 49军番号撤销。陈志方转任
广州市副市长兼秘书长,并担任广州外事接待委员会主任。
1956年起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五任大使,成为优秀外交家。在任驻
瑞士大使期间,配合国内医疗小组对癌症晚期的
埃德加·斯诺先生进行了全力救护。“为了把斯诺的病情随时报告给国内,陈志方大使和夫人王静,几乎每天都驱车在
伯尔尼至
日内瓦的高速公路上奔波,了解斯诺的病情,给斯诺捎新鲜
彩色水饺、脆皮春卷和
麻辣子鸡等可口美味的食品。有时,他们和医务人员一道,彻夜不眠地守护,眼睛熬得通红。”其间,还担任过外交部国际司司长职务,属于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批(1955—1964年间)转为外交官的高级将领(或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官员)之一。
由于李恩求同志(常务副院长)1959年调回外交部工作,1961年6月1日,国务院第116次会议决定任命陈志方同志为
外交学院副院长。1963年2月,外交部党委批准陈志方同志兼任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