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尔海军上将号
1934年服役于德国的装甲舰
舍尔海军上将号是二战时期德国建造的一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属于德意志级装甲舰。该舰得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莱茵哈特·舍尔上将。
历史沿革
设计背景
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性能优异的无畏型战列舰,只能保留8艘老旧的非无畏型战列舰,且其替代舰必须在下水20年后方可建造。此外,德国海军的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吨以内,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毫米。为了在条约限制内实现最佳作战能力,德国设计师们提出了德意志级战列舰这一概念,即采用装甲巡洋舰的舰体配备战列舰级别的主炮。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旨在打造一种火力强大、速度较快的军舰,以便进行远洋破交作战。
建造与服役
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3年4月1日在德国下水,随后由莱茵哈特·舍尔上将的女儿法乌·玛里安·贝塞尔为其命名。该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赛尔多·克朗克上校指挥,成为战争中最成功的通商破坏舰之一。舍尔海军上将号在战争末期停靠于基尔时遭英国皇家空军轰炸,导致倾覆沉没。战后,该舰的部分遗骸被打捞出来,船体被拆除,剩余部分被用来加固码头,形成了一片停车场。
西班牙内战
舍尔海军上将号的首次任务是在1936年7月,负责疏散被西班牙内战卷入的德国平民。在此期间,该舰还秘密监视了苏联向共和政府输送武器的船队,并保护了向国民军运输武器的德国船只。1937年5月31日,舍尔海军上将号炮击了共和军在阿尔梅里亚的军事设施,作为报复此前共和军飞机对其姊妹舰德意志号的轰炸。截至1938年6月末,该舰已经完成了8次部署任务。
德奥合并
西班牙任务结束后不久,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8年4月被用作投票所,供在罗马圣玛利亚灵魂之母堂学院的德国和奥地利神职人员和学生行使海外投票权,涉及德奥合并的问题。这艘舰停泊在意大利加埃塔港。令人意外的是,当地90%的选民反对德奥合并,这一事件被称为“加埃塔之耻”。
第二次世界大战
舍尔海军上将号在1939年9月开始其二战生涯,但在威廉港遭遇英国皇家空军的布伦亨式轰炸机袭击。尽管遭受了三次打击,但损害不大,舰上的高射炮还击落了四架轰炸机。随后,舍尔海军上将号进行了全面检修,并在1940年7月被重新分类为重巡洋舰。1940年10月14日,舍尔海军上将号在巡逻时发现了HX-84船团,这是其第一个目标。11月5日,该舰派出水上飞机定位船团,并在确认其缺乏护卫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尽管遇到了杰维斯湾号的抵抗,舍尔海军上将号还是成功击沉了五艘船只,并严重损坏了另一艘。这次行动促使英国皇家海军改变了政策,要求大型船团必须在战斗舰或战斗巡洋舰的护卫下航行。舍尔海军上将号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继续在大西洋印度洋执行任务,直至1941年2月返回基尔。在这次航行中,该舰总共行驶了85,000公里,并击沉了16艘商船
北极船团
舍尔海军上将号在1942年7月2日尝试拦截PQ 17船团,但未能成功。同年8月,该舰参加了仙境作战,试图在苏联海域建立德国海军的制海权。8月25日,舍尔海军上将号炮击了苏联气象站,并击沉了一艘破冰船。随后,该舰还攻击了迪克森的港口和驻军,但仅造成了轻微损伤。舍尔海军上将号最终被召回,没有击沉港口内的船只,但对黛什涅夫号和革命者号造成了重大破坏。由于天气条件恶劣,该舰未能发现更多盟军船团,随后返回纳维克。
波罗的海行动
1944年秋,舍尔海军上将号为撤离索尔夫半岛的德国陆军提供了火力支援。1945年1月至2月,该舰一直在沿海进行炮击行动,但3月份时炮管受损,被迫返回基尔。1945年4月9日晚,英国皇家空军基尔进行了大规模轰炸,舍尔海军上将号不幸被击中并倾覆沉没,尽管大多数船员幸存,但仍有多达32人死亡。战后,舍尔海军上将号的部分船体被打捞起来,成为基尔港的一部分。
技术特点
舍尔海军上将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1,700吨,全长186米,宽21.3米,吃水深度7.25米。该舰配备了8台柴油机和2轴,主机功率为55,4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6节。燃料搭载量为2,900吨重油,续航力为9,100海里/20节。武器装备包括2座280毫米三联装炮、8门150毫米单装炮、3门88毫米单装高射炮和2具533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装甲方面,水线部位厚度为60毫米,甲板厚度为45毫米,主炮塔防护罩厚度为105毫米,主炮塔前防护罩厚度为140毫米,司令塔厚度为150毫米。舰上编制乘员619人。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历史-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历史-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2024-11-18
德意志”级装甲舰.搜狐网.2024-11-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设计背景
建造与服役
西班牙内战
德奥合并
第二次世界大战
北极船团
波罗的海行动
技术特点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