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勋成(1945-2016),1982年毕业于
兰州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
唐代铨选与文学》,曾任
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
个人经历
王勋成,男,1945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
唐朝文学方向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为文学院本科生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唐宋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开设《中国古代诗歌史》、《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专题研究》、《
唐宋词研究》等多门研究生方向课,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岑参挽歌考》、《从选举制审视唐人的及第登科入仕》等3篇论文发表于《
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有专著《说岩诗草笺注》、《
唐代铨选与文学》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任
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皇甫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勋成教授著有一系列考证文章,发表于各类期刊,其中《岑参挽歌考》获得了1993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王勋成教授的《唐代选与文学》项目获得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该项目的专著成果于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国内外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专门评论文章有十多篇,引用或作为参考书目者超过百篇。著名学者
傅璇琮在该书序言中称:“王勋成先生的这部专著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把
唐朝科举与文学的研究和唐代官职史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
厦门大学陈明光教授在权威期刊《
中国史研究》上评该书为“21世纪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视角转换的一个成功的新范例。”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杨继东教授在《唐研究》上也著文说“王著作为唐代铨选研究史上一个里程碑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台湾清华大学的
赖瑞和教授在《追忆杜希德教授》一书中向其导师大力举荐此书为“中国大陆过去二十年来在唐代制度,特别是在科举和铨选方面最佳的一本著作”;杜回信也盛赞此书“写得很清楚,让人读起来十足过瘾”,并纳入他撰写的《
剑桥中国史》中。南京大学的
凌朝栋教授、
兰州大学的
陆庆夫教授等也都分别从文学史与
历史学方面给予该书以极高的评价。2003年,《
唐代铨选与文学》获得
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2005年,王勋成教授的论文《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获得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唐代铨选与文学》
《唐代铨选与文学》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课题所完成的一个成果。全书约27万字,中华书局2001年4月出版,
兰州大学王勋成著。本书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唐朝的选举制度很特殊。唐之前,举与选是不分的,也就是说,举士与选官是同时进行的。唐之后,举与选也渐渐地合而为一了。只有唐代,举与选是分离的,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程序。举制即人们常说的科举制度,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而选举即铨选制度,却很少有人问津,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系统的专著,该书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铨选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举子及第后,得先有
礼部把他介绍给吏部,吏部则通过考试,才能接纳他为选人。这种移交,接纳的方式就是关试。迹地举子只有通过关试,取得出身文凭关,才算有了官资,也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冬季铨选。及第举子成为吏部的选人后,先得守选数年。如
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守选期间,称之为前进士。及第举子的守选自
李世民贞观年间就开始了。吏部的选人,除及第举子外,大量的数以万计的是六品以下的旨授官员,他们是吏部铨选的主要对象。按唐制,凡作了官的人,每年都要参加自下而上的考课,用四善二十七最来检验其功过行能,其考绩考第,与奖惩制度相联系。一年一考用禄米的增减来显示;一年四考(中唐以后为三考)则与官资的进阶相关联。六品以下官员四考或三考为满,也就是一任后算考满,考满就要停官罢职而守选,世称前资官。六品以下官员的守选和及第举子的守选一样,是政府为缓解选人多而员阙少这一社会矛盾所制定的一项政策。
开元十八年,
裴光庭创立“循资格”,使守选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从此,各类官员就有了一定的守选年限,“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自一年至十二年不等,还可“因其功过而增损之”。有出身人、前资官守选期满,就可应选格去参加吏部的冬集铨选,经南曹磨勘,废置祥断,在经三铨身言书判的铨试,就可以量资注拟受官了。这就是吏部的常调铨选。
若及第举子和六品以下前资官守选未满而想提前入仕,可参加制举或科目选考试,登科后即可授官。制举并非每年有,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才”而开设的一种举制与选制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科目选每年都设,是吏部为弥补“循资格”的失才之弊而开设的,旨在使有才华的人早日脱颖而出。其中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最著名,二科皆设立于
开元十八年冬,第二年春始开科选官。
由以上可知,凡吏部的选人,都要经过守选期满,注拟授宫官,考满罢秩,再守选,再授官,再罢秩,周而复始,直至累资进阶到五品,才算出了选门,不再参加吏部铨选,改由
中书门下根据“具员簿”制授。此外,不参加吏部铨选的,还有六品以下的朝中任职的常参官、供奉官,如各司
员外郎、拾遗、补阙、
御史等,他们是敕授。铨选与文学的关系首先得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从整个选举制的角度来审视。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博学宏词科以诗赋选官,对
唐朝文学的繁荣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唐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到以诗赋取士选官制的确立、固定和完善。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步的。可举一例,唐代送别诗之多,蔚为壮观,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非他朝可比,这都与唐代铨选制、守选制的特殊性有关。
总之,作者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代铨选机制及其全过程,尤其是守选制的提出,可以说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该书将
历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故可补填文史之空白,
叶腾生前人之失误,在学术上具有突破性、开拓性之意义,对
唐朝文学和史学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入仕作官普遍存在着一些混乱不清的看法,或认为科举及第之年,就是释褐授官之年;或认为
进士及第不能授官,得经过吏部的关试或取士科考试就能授官;还有人认为,唐代官员一任后,也就是经四考或三考后就能马上升迁。而《
唐代铨选与文学》的出版,尤其是守选说的提出,将会廓清这些误区。如学术界一致认为,
乾元二年秋,
杜甫由
华州司功参军客秦州,是自动弃官的。其弃官的原因有关辅饥乱、政治绝望、
房琯之党说等等。但根据唐铨选制,杜甫是按六品以下官员一任四考满即四年任满的规定停官罢秩守选的,也就是被罢官的,而不是自动弃官的。
这本书对历年出版的一些唐人年谱,唐人评传、唐人诗文集注等,将会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
另外,一些著名学者在给作者的来信中也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如
安徽师范大学博导、著名诗学专家
余恕诚先生说:"这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很有用的书。""对研究
唐朝文学、历史功莫大焉。只有建立在这类使相关问题得到联系的基础工程之上,下一步的研究才是可靠的。"南开大学博导、著名文学家
罗宗强先生也在信中认为,该书"乃求实之作,非徒为空言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