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
2010年创立的综合性期刊
《自然-通讯》(英文名称为Nature Communications,国际刊号为2041-1723)创刊于2010年4月,是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第一本只在线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
在2012年《自然—通讯》共被引用了7,000多次,其影响因子达到10.015,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学期刊身前2%。2013年1至6月期间,网站已经有超过430万的页面访问量。2016年,《自然-通讯》为作者提供了公开同行评议过程的选项。这项举措在第一年的采纳率就达到了60%以上。2018年起,《自然-通讯》联合《自然》和其他系列期刊,为审稿人提供了在所审阅文章中署名以获得公众认可的选项。2020年《自然-通讯》进一步实现性别平衡,包括在审稿人和供稿作者方面的性别平衡。2024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千金藤素类似物挖掘和千金藤属基因组研究加速了抗冠状病毒药物发现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系统揭示了千金藤素天然生物合成途径中系列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为加速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然-通讯》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自然家族的先锋。作为自然系列推出的第17本期刊,它是首个仅在线出版的期刊,也是自然品牌的第一个复合型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开放获取的选项,并在2016年成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发展历程
2010年4月,由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创刊。2011年11月29日,《自然-通讯》上刊登了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琰铭课题组的研究成果——《High pressure partially ionic phase of water ice》。2012年期刊引证报告,《自然—通讯》在2012年共被引用了7,000多次,其影响因子达到10.015,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学期刊跻身前2%。2013年1至6月期间,《自然—通讯》的网站已经有超过430万的页面访问量,每月收到的论文提交数量已经超过《自然》杂志。
2016年,《自然-通讯》为作者提供了公开同行评议过程(即将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复随同正文一起发表)的选项。这项举措在第一年的采纳率就达到了60%以上。2017年,《自然-通讯》启动了一项计划,旨在为作者提供在正在评审的论文预印本的选项,使同行评议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可见性。《自然》系列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支持预印本服务,现在更是积极地鼓励作者使用预印本。2018年起,《自然-通讯》联合《自然》和其他系列期刊,为审稿人提供了在所审阅文章中署名以获得公众认可的选项。截至2020年,已有32%的审稿人同意署名,而19%的审稿人已经署名了审稿报告。2019年进一步增加至69%。一些其他自然品牌的期刊近期也纷纷效仿,这凸显了透明同行评议对读者的价值。同年,《自然-通讯》的审稿人中17%为女性,69%为男性(其余未提供性别信息)。
2020年《自然-通讯》进一步实现性别平衡,包括在审稿人和供稿作者方面的性别平衡。2023年5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余研究组撰写的题为A cryo-EM structure of KTF1-bound polymerase V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complex的研究论文。2024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千金藤素类似物挖掘和千金藤属基因组研究加速了抗冠状病毒药物发现的研究性论文,系统揭示了千金藤素天然生物合成途径中系列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为加速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期刊现状
发表领域
《自然-通讯》是多学科类开放获取期刊中的刊物之一,致力于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其发表的论文对各领域的专家来说都意味着相关学科的重大突破。为了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服务,期刊的独立编辑团队会快速且公正地给出回馈意见,并将接收的论文迅速传播给广大读者。
开放获取
《自然通讯》上发表的所有文章  在发表后均可立即免费永久在线获取,无需订阅费或注册障碍。作为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文章的作者,作者是作者文章的版权所有者,并提前且永久地向任何第三方授予使用、复制或传播作者的文章的权利。开放获取的好处发布OA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扩大作者的作品的影响范围和读者群。
范围主题
主要编辑
文化理念
《自然-通讯》就以发表“对每个领域专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严谨而全面的论文”为使命,并为在其他自然品牌期刊中没有专门对应领域期刊或希望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受众更广泛的平台上的研究者提供选择。《自然-通讯》的另一个创刊理念是为多学科研究工作提供出版平台,因为当时“能够真正发表多学科研究的期刊屈指可数”。我们希望进一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这类需求。
社会影响
《自然—通讯》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刊物。《自然—通讯》期刊在2013年6月实现发表论文数量达到2000篇的里程碑,同时该刊物的论文投稿数和发表数继续快速增长。2012年期刊引用报告(JCR)把《自然—通讯》列为全球十佳多学科科学期刊的第3位,其影响因子为38.597,在2012年全年共被各类论文引用554,745次,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科学期刊。2012年期刊引证报告,《自然—通讯》在2012年共被引用了7,000多次,其影响因子达到10.015,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学期刊跻身前2%。
《自然—通讯》在2012年期刊引证报告科学版中同另外18本《自然》旗下的刊物一起,跻身全球最佳50本期刊。该期刊引证报告科学版是考量了全球8,411本科学期刊后,所得出的排名结果。《自然—通讯》在2013年前6个月发表了723篇论文,这一数字已经比2012年全年发表的702篇还要多。在2013年上半年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已发表论文总量的36%,预计全年将发表1,650篇论文。《自然—通讯》为论文作者提供一个开放获取的选择, 38%的已发表论文是可以开放获取的,这些论文都遵守共同创作协议(CC)。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千金藤素类似物挖掘和千金藤属基因组研究加速了抗冠状病毒药物发现的研究性论文,系统揭示了千金藤素天然生物合成途径中系列代谢产物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为加速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由非典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及新冠病毒导致的三次冠状病毒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未来还可能会出现新的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冠状病毒疫情,开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意义重大。千金藤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最早记载于唐朝的《本草拾遗》,该研究整合了基因组、代谢组等组学方法,分析获得了23个千金藤素上下游代谢产物,系统性地揭示千金藤素潜在的生物合成途径。进一步对上述代谢产物进行抗冠状病毒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千金藤素及其他7个结构类似物具有广谱抗冠状病毒能力,是广谱抗冠状病毒的“明星中药单体化合物”,为未来的冠状病毒疫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药物,有望成为又一个护佑人民健康的“中国药”。
参考资料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4-02-25
Open Access Fees and Funding.自然通讯.2024-02-25
《自然-通讯》.自然中国.2024-02-25
目标和范围.自然通讯.2024-02-25
Editors.自然通讯.2024-02-2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期刊现状
发表领域
开放获取
范围主题
主要编辑
文化理念
社会影响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