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2018年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周尧和毕业于
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赴
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1957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
西北工业大学任教;1988年任全国铸学会理事长,同年当选为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199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2年获得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届
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周尧和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凝固过程原理及组织控制;凝固技术;生态材料学。
人物经历
1927年5月30日,周尧和出生于北京。
1950年,从
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进入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1953年,国家遴选留苏学者,周尧和被选中,进入苏联
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同年5月9日,留学
苏联前夕,周尧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以一篇关于铸钢件热裂的研究论文研究生毕业,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从
天津市来到
西安市,成为
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奠基人。
1979年,在
马德里第46届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保温冒口研究”论文。
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7年,作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和兵器工业部受表彰的20位专家之一,周尧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8年,任全国铸学会理事长,同年当选为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
1989年,创建并被批准为中国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获航空工业最高荣誉——航空金奖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
1993年,周尧和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主持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60届世界铸造会议。
1996年4月,周尧和来到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生态材科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
2015年12月,周尧和拿出一辈子的积蓄100万元捐赠学校,希望用来支持和奖励为
西北工业大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以助推西工大的快速发展。
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周尧和在上海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尧和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研究,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
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凝固前沿
动力学、液体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创建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建立了“生态材料学”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大型铸件凝固控制、保温冒口设计和薄壁件调压成型精铸法等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0世纪50年代,周尧和在
苏联留学期间,成功地揭示了铸件热裂机理,提出了关于造型材料退让性的独到见解。他发明“铸型表面高温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获得苏联发明专利。
1985年,
周尧和和同志们提出了用效能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研制出新型保温材料。
1987年,尧和主持发明了“调压成形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形,在国内外赢得声誉。他率先在国内倡导将凝固理论与技术拓展到
无机化合物、聚合物和生物
晶体领域。
20世纪80年代,周尧和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复杂构件的高质量铸造成形,攻克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成果1990年获
国家技术发明奖,1991年获航空金奖。
20世纪80年代,周尧和还主持了一项“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铸钢件凝固控制”,项目组成功解决了葛洲坝大型水轮机叶片及30万千瓦发电机组高压外缸铸件的质量问题。该成果获得了1986年
辽宁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初,周尧和又开辟了“生态材料学”研究的新领域,并迅速转化为诸多大型冶金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为更加注重环保、节能的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周尧和6次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国际铸造会议,并于1988年当选为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1993年任主席。
截至2011年,周尧和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及攻关项目,先后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
国家发明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
人才培养
周尧和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志气,首先,教师要有志气成为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但这还不够,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超过世界上的名家,没有这种成为杰出人才的志气,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二是要讲团结,竞争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组内的明争暗斗,而是和同内外同类研究小组的较量;要想在这种较量中取胜,课题组必须是真城合作的集体;三是肯拼搏,不能只有愿望而不付诸行为,要赶超别人,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
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6年周尧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负责的生态材料学课题组便开始培养博士,1997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截至2011年,先后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30余名。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获国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
1998年,周尧和的课题组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铝熔体中夹杂的电磁分离研究”;1999年,课题组又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被评为创新性项目;同样在1999年,课题组开始与美国GM公司合作,接到了一个项目。
1989年,周尧和被全国教育工会评选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10名教育工作者之一。他总结的“从严,重导,求新”教学方法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周尧和先后担任“凝固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非平衡合金与快速凝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强度”(西安交通大学)及“
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
人物评价
在中国凝固学界,周尧和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中国的凝固热理论、凝固形态学和深过冷快速凝固和凝固过程
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西北工业大学评)
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2012年首届
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