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厚,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70年7月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并留校参加工作,1976年8月调到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科长、副处长及新闻出版处处长等职。1994年2月任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
人物事迹
湖北书法家艺术家
【简介】:1989年策划并主编《湖北获奖新闻评选》;1995年主持的系列报道《鄂西北抗灾写真》获湖北省抗洪救灾好新闻一等奖;1996年撰写的通讯《话说西瓜价》获湖北新闻奖特别奖。撰写并发表了《关于新闻宏观意识的思考》等新闻理论论文。
张家厚,别号雨湖,1946年生,
京山市人。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省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主席、楚天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印》编委会副主任,《书画印》常务副主编。曾任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湖北省记协副主席、省新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协委员,获湖北省新闻名人。名编辑
提名奖。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和全国性书画展并获奖,展览于中国美术馆,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书法报、《书画印》等多家专业性报刊,并被中国书协收藏,有关
碑林区收藏刻石。2006年举办个人书画展。出版有《张家厚书画集》。
风规自远 余事成家
——记从新闻界走出来的书法家张家厚先生
张家厚先生在湖北省新闻界算得上知名人士。他曾在湖北日报
深圳报业集团任副总编辑、巡视员、高级编辑,主管新闻业务,采写、编辑过许多新闻精品,策划组织过不少重大报道,获湖北名编辑
提名奖。他曾在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任新闻出版处处长多年,又长期任省记协副主席,为湖北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多有贡献。在湖北书法界,张家厚先生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持躬中正,为人谦和,举止儒雅,有君子之风。且雅好良多,打太极,操乐器,喜国画,工书法。经半世之磨砺,其书艺渐入佳境,真、行、隶、篆、草,无不通达,尤精于行草,神韵飞扬,自成一家。多次参加省与全国性书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展览于中国美术馆,刊发于省市和全国性多家报刊,并被中国书协与多处碑林和博物馆收藏。其作品与传记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
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中国新闻年鉴》、《
中国新闻界人物》等权威性典籍。这位从新闻界脱颖而出的书法家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新闻人业外的卓越风采。我辈新闻人当然引以为自豪。
张先生的书画作品,多署“雨湖”之名。据说这是因他居东湖之滨,常于雨中漫步东湖,寻章觅句而取的斋名。如今“雨湖”之名由隐而显,殊不知,雨湖者,张家厚也。令人眼界大开的是去年记者节前举办的张先生个人书画展。时值初秋,东湖之滨,暑热未散,菊桂初绽,观者如流。只见展馆上下三楼满壁书画,次第展开,墨歌笔舞,蔚为大观,皆为张先生积数十年之精品。“书存金石气,室有
蕙兰香。”后学者亦步亦趋,或凝幅良久;或手举相机,见一幅拍一幅,“如过屠门而大嚼”;省内一些知名书法家,如
孙方、
钟鸣天、
谷有荃、
雷万春、胡文昌、饶兴成、
戴浩书、张葆华、
杨祖武、
刘耀西等老先生,也盎然驻步于馆内,品味再三,议论风发,或称其有“三新”:即有新拓展,新创意,新境界;或称其“杂而有精,精中带杂。”议论声中,有一老叟十分惹人注目,只见他拄着手杖,指点划,评得失,逐幅看去。他当场给张家厚送上一幅贺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引来一片叫好之声。这位老叟就是九十三高龄的
湖北省书法界泰斗
陈义经先生。
观书展,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此才显现出书法美的魅力,有美才有赏析者的议论,有议论才能激励美的创造。作为毕生追求书艺至美境界的雨湖先生,从这议论中寻觅到了更多的知音与同道,如同湖泊接到了沥沥春雨的滋润。“不与雨点论长短,只纳雨点逐波澜”,雨湖胸襟之谓也。
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张先生耗费数十年的业余光阴,用心血凝聚而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法之于张家厚,虽是如相恋数十年的恋人,但始终只能埋藏在心里。他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十分艰辛的工作。爱好只能是业余的。然而,正是在别人打牌喝酒扯白聊天的时光中,张家厚先生却在斗室里挥毫泼墨。春天去了又来了,砚池满了又干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浸淫在笔墨线条之中,乐此不倦。
王国维先生曾言:“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其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雨湖有幅行书中堂抄此语录,并在左则有
小草感言:“此语诚为治学名言,用之书艺亦可验也。余操翰墨数十年,虽小有所获,然学海无涯,吾胼手足,终不悔矣。”
社会评论
1.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著名书法家
徐本一先生评论称:“张家厚的展览,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突出的是重视书艺的发挥。无论是雄强的碑体书法,还是飘逸的行草作品,都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性情,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书法精髓的理解,这一点难能可贵。”
2.我觉得,雨湖先生还有一点更难能可贵,书法成名不摆谱,更没有“铜臭气”。相熟的人,只要有求与他,他便爽然书赠。故而其大量作品散落于民间。遇到一些重大活动,他也主动寄情于笔墨。最难忘的一次,是与他一起到
天门市参加一位去世村党委书记的追悼仪式。所悼之人名叫张修梅,是率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而闻名全省的乡镇企业家。面对这位可敬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书写了两长幅挽联,代表湖北日报社敬献于村灵堂之上,庄重地表达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悼念之情。文以载道,书亦载道,雨湖先生就是这样用行动诠释并弘扬着中国书法精神。
他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湖北书法事业的发展。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国书协湖北分会的筹备和改革开放之初
湖北省首届书画展览,有他付出的努力;在湖北诞生的全国首家《
书法报》,他是有功之臣。作为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他每次都要与其他委员一道以提案方式,为发展湖北文化艺术和书画事业鼓与呼。至今,他还兼任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书画印》季刊常务副主席,楚天书画院院长等职。他热情地关注并扶掖着书法爱好者。(作者
吴三敏单位: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