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陵
唐代宗李豫的陵寝
唐元陵,位于富平县檀山,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是唐朝第九位皇帝李豫李豫的陵墓。
唐元陵依檀山之自然山势而筑,封域周20公里。元陵因山为陵,内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东、西二门相距2500米,南、北二门相距2700米。两周王陵四隅建角楼。南门外设神道,长约600米,其南筑乳台、鹊台。今陵园地面建筑已无遗可寻,只留四门外几处阙台及部分角阙基址
1956年8月6日,元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关中十八唐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24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简介
元陵(yuán 凌姓 )是李豫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的坛山,沈珍珠沈氏附葬。
历史沿革
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779年6月10日),夜间,唐代宗在长安大明宫紫宸殿驾崩,遗诏从简治丧,不得以金银锦彩为饰。十月,唐代宗葬于元陵。《旧唐书·德宗纪上》:“己酉,葬代宗於元陵。”唐韩愈顺宗实录三》:“初,德宗将厚奉元陵事。”
李适即位后,曾下令对元陵投入大量金钱,依山陵制度重新厚葬。刑部员外郎令狐垣上书劝谏陵墓应从简修建,德宗采纳了令狐垣的建议。
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命人修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八陵。其中元陵造屋三百七十八间。
后唐同光三年(926年)六月,李存勖下诏修掩关中唐陵。
唐朝以降,各代对关中十八唐帝陵时有维护,但多因国力衰微,积贫积弱,或战乱不已,分裂割据,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其间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尽心尽力。但仅靠个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前,横亘于渭河平原大地的唐十八陵多是“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的状况。对唐十八陵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维修,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元陵,位于陵里村,其地面石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在该村北部,有多座土砖结构的楼房,这些建筑原为1965年建立的压延设备厂所使用。该厂已于近年搬迁,遗留的楼房现已废弃,门窗不存。
建筑特点
元陵,唐代帝王陵墓之一,位于山脉之中,陵区周长约20公里。据《旧唐书·令狐峘传》记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然而,遭到令狐峘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的衰退。
元陵的陵寝建制较为简朴,石刻工艺亦不精细。现存石刻包括两周王陵东、西、北神门外的石狮和北神门外的石马残块。石狮的形制与大小与清泰陵相似。北神门外原有石马五尊,现均已残缺。东西列仗马的间距为30米,西列南数第一尊石马位于阙址北27米,第二尊位于第一尊北23.5米,第三尊位于第二尊北24.5米;东列南数第一尊石马位于阙址北65米,第二尊位于第一尊北12米。
陵园的北门建在山上,西门位于山腰,东门和南门则位于山下。墓坑沿南北门的中轴线开凿,乳台位于南门外700米处,鹊台在乳台南3公里处,均沿中轴线的延长线布置。陵区的北坡较为平缓,而南坡则较为陡峭,为墓坑的建造提供了自然条件。山顶的山脊向两侧延伸,在南坡中轴线两侧形成巨大的弧形,墓坑位于弧形中心,周围山脊环绕,形成天然的屏障。从墓坑上的制高点环视,北面是高耸的山峰,西北方可见简陵,东面可见文宗章陵和中宗定陵,南面视野开阔,但西侧山体限制了向西的视线。
古籍记载
据《旧唐书·令狐桓传》记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
李豫简介
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李亨李亨的长子,母章敬皇后
安史之乱”之际跟随其父于兵马之间,至德二年(757年)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率边军20万与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市乾元元年(758年)三月徙封姬诵,四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豫。
张皇后无子,对李豫的太子地位心存疑虑,曾企图阻挠其继位。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2年)四月,肃宗病重之际,张皇后与其党羽策划矫诏,企图诱杀李豫,以立肃宗次子李泰李系为太子。然而,该计划未能得逞,李豫最终在宦官的支持下登基,是为唐代宗。
代宗即位后,面对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并着手惩治宦官势力。他先后处决了程元振李辅国等宦官,同时,一些不服从的权臣也遭到了严厉的惩处。然而,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国库日渐空虚,唐朝的社会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二十一日,唐代宗在皇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52岁,后葬于元陵。年号广德永泰大历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古籍记载
李豫简介
参考资料